中秋同賞詠月詩/夏俊山

夏俊山

“最美莫過中秋月,情到深時月更圓。”在中華民族心靈的河流上,中秋不僅是一個喜慶的節日,也是一種深沉的感念。千古以來,一輪明月不知激起過多少詩人的靈感與詩情。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三千年前,《詩經·月出》已經描繪了最皎潔的月光、最美麗的女子、最深情的愛慕。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千里寄相思”距今已近兩千年。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殘月如弓,新月如眉,滿月如鏡。月亮的變化讓初唐詩人張若虛思緒飛揚,。他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藝術境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盛唐詩人李白對明月似乎情有獨鍾,寫中秋之月的詩作又多又好,尤其是他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千百年來,激發了無數讀者的想像。詩人興之所致,不僅以月為友,還要“攬”入懷中。

同樣是盛唐詩人,杜甫好像沒有李白那麼浪漫,他更關注現實生活。面對一輪中秋月,杜甫想到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想到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詩人身在異地,想要訴說的是思鄉之情、思親之情。

中唐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對賞月別有一番情愫。白居易由中秋夜月的美景,想到的是友人:“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劉禹錫中秋賞月,寫出了愉快的心情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均十分多情。徜徉在月光之下,李商隱想到的最美麗的中秋神話,寫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名句,杜牧心儀的是美女:“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名士風流,可見一斑。

由唐而五代,後主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寂寞的其實是作者,新月如鉤,鉤起他多少多少回憶,多少舊恨新愁?

到了宋代,詩人李朴《中秋》寫道:“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詩作把中秋夜空描寫得浩瀚廣闊,把中秋明月描寫得明亮如鏡,把月下氣氛描寫得靜謐如詩,然後馳聘想像。好一幅中秋月圓水墨仙境!

廣義的詩包括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被罷官之後,仍然一腔豪情,不忘東山再起,不滿王安石變法,數次被貶的蘇軾在某年中秋節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通篇詠月,卻處處關乎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感歎宇宙的流轉和人生的悲歡離合。他在另一首《中秋月》寫道:“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難得共賞中秋月,終究兄弟要分手,蘇軾的哀傷與感慨溢於言表

辛棄疾與蘇軾同為豪放派詞人,並稱“蘇辛”,他在詞中寫道:“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借月亮,辛棄疾抒寫對執政者的屈辱求和的不滿,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表達了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之情。而嶽飛的詩句“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戎馬倥傯的雄姿。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曹雪芹),宋代以後,詠月詩仍有不少佳作,不再列舉。回到:中秋節怎麼過”的話題。筆者覺得,中秋節闔家團聚,嘗餅賞月,如果再同賞詠月詩,感受中華精神之風、文化之魂,或許更有意義,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