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供應鏈互撕的可趁之機

旺報【丁學文╱上海金庫創投管理合夥人】 中美貿易方興未艾,但方方面面的中美對峙似乎越演越烈,這其中又以彼此之間的產業供應鏈互撕最讓人無所適從,廠商既不能無視川普高喊的「美國優先」,又不能立刻從「中國撤退」,這種被動而且無奈的進退失據,我相信非外人能夠理解。這一期《經濟學人》也有篇文章分析了「Will the supply chain bifurcate, between East and West 中西方之間的供應鏈會不會分道揚鑣?」美國想方設法要領導全世界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但中國在全球製造行業產業鏈早已經取得了主導地位,這麼多年架構出來的供應鏈真的能夠一分為二?還是反而會讓全球產業不上不下,使得本已愁雲慘霧的全球經濟更加的雪上加霜? 台灣觀點 去過大陸深圳華強北的人都知道,它已經不是你曾經以為的那個類似台北光華商場的地方,它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銷售展示,因為它代表深圳和整個大陸地區數千家工廠的窗口。華強北市場是大陸在全球電子行業主導地位的完美體現。它吸引全球供應鏈的晶片和其他配件大量湧入,然後在大陸完成組裝,再把產品發往世界各地。 大陸製造全球幾乎所有印製電路板(PCB),這種產品是所有電子產品的核心;大陸製造全球一半的手機,還組裝了40%的半導體產品;蘋果的200家主要供應商在中國大陸就有357家工廠,還在美國的只剩63家。 大陸供應鏈崛起 美國牙癢癢 但大陸的這種主導地位正迅速轉變為美國的攻擊目標。美國眼中的中美貿易逆差、不公平貿易、盜竊和強制轉讓智慧財產等等所謂的中國惡行已經被川普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反反複複講了又講。 10月5日,美國五角大廈警告稱,電子供應鏈安全沒有得到足夠關注。前一日,Bloomberg Businessweek恰好在報導中炒作所謂大陸在Amazon和Apple等30家美國公司的電子設備中植入了間諜晶片。再加上大陸前幾年雄心勃勃地喊著中國製造2025電子產業鏈升級計劃,美國的焦慮更是其來有自。 即使近年大陸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很多人說越南或印度的勞動力可能取代大陸,但一個由企業組成的完整產業生態系統確實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在大陸出現。正如矽谷密集的創投、律師和其他服務吸引眾多初創企業一樣,大陸完整的生態系統同樣在吸引更多硬體製造商,規模越大,吸引力越大。 供應鏈回歸美國 知易卻行難 當然,眾所周知,自Obama時代開始,美國總統就希望將Apple產品的製造搬回美國,但無論是Steven Jobs還是Tim Cook,都沒有遵照執行。正當川普要求美國企業的製造要搬回國內的時候,Cook和他的供應鏈管理人員仍在焦頭爛額地督促亞洲供應商們要擴大產能,加大招募量,以持續地在短時間內完成全球範圍內的大量出貨。 其次,任何電子產品產業鏈在構建的時候,都必須要考慮到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之後的事情,Apple自然也不例外,在過去十年,Apple已經在亞洲投資了大量成本,而經過長期地磨合,蘋果的派駐人員和供應商也日漸默契,工作效率已經非常高。如果蘋果製造於此時搬遷回美國,不僅要重新投資,更會引發整個組織大規模地換人,Apple再牛,也沒有辦法安置全部的亞洲人員移居美國,而且整個系統都有可能會陷入動盪。 大陸供應鏈 虛火頻上升 誠然,大陸也有大陸的問題,10月12日,吉利汽車李書福出席在南京舉辦的2018世界智慧製造大會時就批評大陸的供應鏈再以任何形式的抱怨與自我欣賞都迴避不了無情的市場競爭和殘酷的生死挑戰。李書福認為,智慧製造才是大陸製造業的唯一出路,大陸製造業不能再玩小聰明,搞短平快。他還提出,近幾年大陸虛擬經濟虛火旺盛,有些沒有責任感的資本,唯利是圖的資本,甚至非法的資本都嚴重擾亂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即使這樣,就算最近有一些專家拋出了供應鏈分化的觀點,他們主張電子配件、移動網絡、甚至互聯網本身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服務於西方,另一部分服務於中國及其盟友。但我感覺完全分裂不太可能,因為全球供應鏈的相互依存關係太過緊密。 最近中美之間的劍拔弩張確實讓部分美國企業不得不去降低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但一樣的,大陸企業也因為中興通信的事件對美國科技敬而遠之。科技冷戰看來在所難免,但常常危機就是轉機,台灣是不是可以在這裡面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機會,誰也不知道? 台灣科技供應鏈 可趁人之危 既然完全分裂不大可能,再如膠似漆和以往一樣合作看似也不大可能,那怎麼辦?總要有個橋樑紐帶,或是膠水能夠對接吧?我覺得台灣的機會正在這裡浮出,大家想想自從HTC隕落之後,台灣廠商就開始變得沒有信心,好像台灣電子產業供應鏈注定將逐漸退出舞台似的,心裡老想著我們既沒有辦法做規模競爭,也沒有能力深耕上游成本鏈,更沒有辦法像大陸廠商有好多手機零部件可以發揮協同,更重要的是,隨著大陸手機廠商小米、Vivo、Oppo的成長茁壯,為大陸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廠商,提供了一個廣大的下游出海口,這更讓台灣供應鏈如喪考妣一蹶不振。 我感覺這就好比本來一起圍著桌子吃飯,你嫌桌上的菜不好吃,起身離座轉了一圈再回來時, 卻已經發現沒有你的座位了。 這其實沒有必要,大家不要忘了台灣具備高端製造產業優勢,電子產業領域是產業鏈最完整的。從IP開發、IC設計、半導體製造、封裝測試、晶片設計、主機板製造、CPU、GPU製造、顯卡製造、內存(記憶體)、硬碟、面板等核心技術一應俱全。雖然韓國、日本也具備一部分條件,但是台灣的製造成本優勢還可以秒殺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我們能把眼界放長遠,專注於像半導體製造、半導體封裝測試、部分高端零部件製造,再好好讓台灣金融業能夠參與資本整合,並利用物聯網的智慧化無國界特色,好好形成台灣獨特的電子科技供應鏈特色,或許我們還真能趁中美之危吃下供應鏈中本來不屬於我們的額外利潤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