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多事之秋 「百年重塑山河」紀錄片捲土重來

圖/擷取自星球研究所YT頻道
圖/擷取自星球研究所YT頻道

記者邢雲/台北報導

兩年前中共建黨百年前夕,「星球研究所」推出「100年重塑山河」紀錄片震撼大陸,刷爆朋友圈,點播超過1億次。如今,正值中美多事之秋,該影片再次火熱爆棚,激起大陸年輕人對中國近代史的深入了解。

「星球研究所」由北大畢業的耿華軍等人發起,目的是建構中國版的「國家地理頻道」或「BBC」。2021年推出「100年重塑山河」紀錄片後,吸引粉絲逾36萬人。宏大敘事的「重塑山河」即從百年歷史看中國的起承轉合,以「連接、重組、修復」三部曲,審視中國的百年蛻變,令人感動。

影片首先指出,百多年前,當孫中山寫下《建國方略》時,當萬千愛國學生走上街頭,為民族搖旗呐喊時,中國還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百多年後,中國已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到全球的1/6。不僅如此,一張前所未有的超級網路正全面鋪開,4.8萬公里特高壓輸電線路、11.5萬公里天然氣和原油管道、14.6萬公里鐵路網路,以及519.8萬公里的公路網路,其中多項位列世界第一。

影片首先帶大家重新認識中國腳下這片土地:中國地形複雜,山地和丘陵占陸地面積的60%以上,資源不均;80%水資源分佈在南方;75%煤炭分佈在山西、內蒙、陝西、新疆、貴州等五省區;不僅如此,歷經數千年開發,到1949年,中國森林覆蓋率不足9%,以致學者感慨,這是一個「環境惡化、山河破碎」的中國。

改變命運的關鍵之一是,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峽谷、海峽、海灣把這個龐大國家連成一體。中國直到1937年杭州錢塘江大橋落成,才擁有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但直到1949年後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才讓中國人首次跨越長江天塹,隨後建造南京長江大橋,至此,讓長江兩岸遙望數十年的鐵路終於連為一體,京廣、京滬兩大通道橫空出世。

但這些橋樑無法適用更複雜地形,1991年上海南浦大橋建成,才開啟中國人自主建設大跨度橋樑先河。此後,大橋越發多樣和宏偉,且距谷底565.4米高空直接飛躍峽谷;中國用近百年迎來第一座萬米隧道誕生,但之後,僅20多年就實現兩萬米、甚至三萬米突破,也鋪開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網和高速鐵路網。

還有,中國用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短短數十年將龐大人口負擔轉化成了人口紅利;這些受過教育的人口進入工廠,便組成世界上最繁忙的生產流水線,不斷吸引全球產業向中國轉移,而當他們進入互聯網移動通信的人力需求高、研發週期短的新興產業,便能幫助中國實現彎道超車。最終,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藍色星球上第一個10億級人口的工業文明。

而伴隨人口遷移,又讓中國迎來世界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今天全大陸共有6個城區常住人口超1000萬的超大城市,10個超500萬的特大城市,及77個超100萬大城市,將最有可能代表中國參與未來世界城市文明的角逐。

更重要的是,北方的糧食、煤炭不斷南運,南方水果、水資源紛紛北上,西部豐富的天然氣、水電火電、光電、風電跨越千里不斷送往中部和東部。經過一番重組整合,原本自然資源分佈極不均衡的中國最終形成一個涵蓋全球1/5人口的洲際規模市場,也成為世界矚目的「基建狂魔」,支撐中國發展高投入長週期的戰略產業,如繼美歐後,中國成為全球大飛機產業的第三個玩家。

最後,影片提到,中國必須進入「修復期」,包括為減少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以三北防護林為代表的國土綠化工程;為擁有清潔的空氣、水和土壤,從家庭到工廠、農村到城市,交通方式到能源結構,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觀念都必須發生變革的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一代代中國人披荊斬棘,才終於讓原本破碎的國家重整山河,走在崛起道路上,也終於讓一百多年後的中國能逐漸接近一個夢想。」影片表示,它是喻培倫、方聲洞、陳更新、林覺民等黃花崗72烈士,在清軍槍炮下死難時的夢想,也是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華羅庚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專家學者,放棄優渥條件,回歸中國時的夢想。

[embed]https://youtu.be/34gt-CLUW_0[/em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