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造成價值鏈重塑

中美貿易戰造成價值鏈重塑
中美貿易戰造成價值鏈重塑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華盛頓舉行,雙方在農業、智慧財產權、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雖然兩強國的較勁和博弈仍將持續,歷時一年半的貿易談判,來到一個暫停或者拐點,全球貿易趨勢已現。

過去20年間,亞洲工廠、北美工廠與歐洲工廠三足鼎立,然後生產中心由西向東轉移,貿易主導權也隨之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接著亞洲工廠化身亞洲市場,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的結構性變化中成長為供應需求雙樞紐。

舊有國際貿易秩序已落後於生產力的變化,從價值鏈重塑的角度審視,貿易衝突不僅難以避免,從長期而言可能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古人有言:福禍相倚,貿易戰會促進貿易秩序的重建。未來全球貿易有望迎來區域化和全球化相互崁套的新繁榮。

失衡的雙邊貿易促發了美國危機感,過去20年全球價值鏈的深刻變遷改變了舊有的利益分配方式。如今三大世界工廠(亞洲、歐洲及北美)正相對獨立地參與到複雜的跨境生產產品中,各個區域經濟體的繁榮,標誌著全球化模式的高效成熟。

區域貿易分工的基礎來自於區域成本重構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供應鍊不斷成熟,全球化步入了新階段,多邊貿易正向區域貿易轉型,為區域競爭體系提供支持。全新的貿易格局下,WTO主導的一視同仁低關稅不再適用。 未來針對特定經濟體的靈活協定成為國家提升競爭力戰略的一部分。

例如:美墨加免關稅新協定,正是為了最大化區域競爭力。中國則成為「亞洲工廠」的樞紐,通過整合東南亞、澳大利亞、太平洋地區等資源,將最終產品向周圍國家和美國輸出。

在價值鏈的重塑過程中,經濟高速增長讓中國在其中變得不可或缺。更多低收入經濟體被整合進亞洲產業鍊,受益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新興市場國家承攬了大批製造業工作。

中國正慢慢從投資和出口轉型消費,這種趨勢也出現在印度和巴西。過去發達國家掌握新興市場的出口命脈,通過輸出其核心技術及工藝等,利用新興市場廉價勞動力,位於全球價值鏈頂端。現在新興市場的潛在消費力,反而成為發達國家爭奪的藍海。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將會佔據超過一半的全球消費。

從理性角度看待貿易衝突才可抓緊下一階段的歷史機遇,在新的價值鏈體系之下,原有的貿易關係與秩序不免有過時之嫌。美國從關稅制裁到金融較量,遏制中國出口引發區域性倒退,從而阻礙「亞洲工廠」產業鍊的有序發展。

原有的貿易秩序需要順應新的時代潮流才能重獲新生,貿易摩擦順勢讓低階產業出走,有助於中國在經濟減速時轉型,走出陣痛後的中國,或許能夠收穫更適合自身發展的全球貿易新規則,因而在新一輪利益分配過程中迎來新的高質量發展機遇。

美國是全球貿易的破局者,但重建的主動權在握,科技創新仍舊是全球領先地位,美國可藉此次契機進一步穩固自身競爭力。長期逆全球化是違反經濟規律的,貿易秩序重建之後,全球貿易將進入恢復期,迎來產業內貿易區域化崁套於各產業之間貿易全球化的新繁榮。

三大工廠在區域內部需要頻繁貿易以發揮各國專業分工的優勢,全球化互補效應將加強,貿易保護主義的本質是保護國內新生產業,平衡價值鏈重塑中的利益分配不均。但不同國家與地區間的優勢互補,技術共享的主線不會改變。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