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年終回顧與展望:大國競爭將走向何方?

中國和美國國旗
中國和美國國旗

過去一年,美中關係的主軸是競爭與對抗。兩個大國陷入一方行動、一方反制的漩渦,雙邊關係呈螺旋式下降。

台灣問題是主要徵結。雙方都認為對方言行不一,持續的「口水戰」與相互指責令互信喪失,一場熱戰如箭在弦上。

臨近年底,關係惡化才開始降溫。兩件國內政治大事——中共二十大和美國中期選舉——落幕後,兩國關係似乎迎來一些轉機。但綜合分析認為,降溫不代表緩和,未來一年並不樂觀。

2022年主軸:激烈的競爭和對抗

過去一年裏,美國兩黨對華強硬共識持續強化,國會的兩黨多數與拜登政府密切合作,在戰略、科技、軍事等方面逐漸形成以抗衡中國影響力為宗旨的政策框架。

與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強調中國破壞國際秩序,他通過加強伙伴關係抗衡中國的影響力。

今年2月,美國公布了最新的《印太戰略》,打算從南亞到太平洋諸島各個地區加強美國的領導地位。5月,拜登開啟就任以來首次東亞之行,推出了由韓國、日本、印度、越南等13個政府共同參與「印太經濟框架」(IPEF),旨在數字經濟、供應鏈、綠色能源等方面加強成員國之間的聯繫。

拜登還通過強化共同的價值觀來團結盟友。比如5月24日,美國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的領導人在東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強化在網絡安全、醫療、基礎設施和教育方面的關係。

今年2月,俄烏戰爭打響,將美國與西方國家的聯盟推入空前高峰。

紐約集會上,人們身披美國和烏克蘭國旗
紐約集會上,人們身披美國和烏克蘭國旗

拜登政府與歐盟和北約一起建立了廣泛的國際聯盟,紛紛譴責普京總統的行為,並在多個領域對俄羅斯發起制裁。這無疑對中國形成強大壓力,不得不走鋼絲一樣地在各個利益團體之間保持平衡。中國一方面避免譴責俄羅斯,一方面在經濟上對俄羅斯提供支持——印證了中俄兩國在北京東奧會後的共同宣言「合作無止境」。

科技方面,與中國的競爭此起彼伏。其中最受矚目的是7月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的針對芯片行業的高額補貼法案《芯片與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將對高科技產業補貼 2800億美元。這奠定了未來五年支持企業與中國競爭的主旋律。

10月,美國出台了更廣泛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中國企業獲取高科技計算機芯片的能力,並阻礙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進步。這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向中國輸出技術方面最大的政策轉向。

「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多地是在應對中國在經濟、安全、治理等方面構成的嚴峻挑戰」,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羅伯特·薩特(Robert Sutter)對BBC中文說,「這些挑戰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美國最近幾年才做出抵抗」。

他所說的是美國政界近年來達成的「華盛頓共識」。此前美國認為通過接觸(engage)中國,在經濟上對中國打開大門,就能改變中國的政治體系。這種觀點已經被拋棄。正如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cob Sullivan,蘇利文)所說,美國不再尋求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制度,而是希望創造一種環境使兩個大國在國際體系中運行。

在10月美國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中,中國被視為「唯一一個有意向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並且越來越多地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實現這一目標。」 根據該戰略,美國的目標是「戰勝(out-compete)中國」。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
8月3日,台灣台北,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中)與台灣總統蔡英文(右)。

隨著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裴洛西)到訪台灣,美中關係的緊張達到頂峰。

中國在台灣周邊發起了前所未有的軍事演習,指派軍機多次穿越「台海中線」,打破了多年來兩岸只在兩側巡航的默契。中國還中斷了與美國在氣候變化、軍事交流等關鍵領域的合作。觀察者驚呼,一場戰爭猶在眉睫。

中美兩國相互指責對方破壞台海和平與穩定。在3月和7月僅有的兩次元首通話中,台灣問題依然是重點分歧。習近平在7月強硬指出,「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

前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亞洲政策協會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所長丹尼爾·羅素(Daniel Russel)近日在一個論壇上表示,兩國陷入「安全困境」:「我們都把自己看到的問題歸咎於對方,都堅持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完全合理的,是對方走錯了路,需要改變方向的也是對方。」

「兩國關係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階段,充滿了競爭、不信任和誤解」,羅素說。

脆弱的轉機

美中兩國在臨近年底時迎來緩解緊張關係的契機。不過,這一契機可能非常短暫。

在中國,習近平主席在中共20大中鞏固了權力,進入第三任期,外交成為他接下來的一項重點。重頭戲便是與拜登總統在印尼巴厘島的會晤。

雖然美國一直對中國的集權體制表示反感,不斷強化民主與集權的意識形態的差異,並指責中國在人權方面的惡劣記錄,但在全球領導人、高層領袖以及媒體聚焦的場合,拜登總統與剛剛完成權力鞏固的中國領導人會面並握手,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對他的政權合法性的默認。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在一檔節目中說,習進入第三任期後要對自己大國領導人的形象進行再塑造,「沒有比同美國總統見面是更好的宣示了」。

「同拜登的見面充分顯示出習近平是跟拜登平起平坐的,是世界領袖,而且他們討論的是中美關係對世界的影響這樣的重大戰略問題。」

在美國,中期選舉塵埃落定。民主黨保持參議院多數,共和黨以微軟優勢佔據眾議院,與此同時,特朗普的支持者大多落選。這一結果令拜登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上可以較少地受到國內政治的牽制。

拜登在選後國家演說中自信地說道,「美國人通過投票再一次發聲並且證明,民主就是我們的特性。」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此前對BBC中文說,在順利完成兩件國內大事之後,雙方領導人都更加自信,有理由放軟身段處理外交事務,加上兩國都面臨疫情後經濟復蘇的挑戰,「當前合作是最佳時機」。

美國總統拜登
美國總統拜登於11月10日在華盛頓特區發表講話。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避免了「紅色浪潮」。

中國已經開始接受與美國官員進行互動。12月11日,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等高級別官員與中國副外長謝峰在河北廊坊會面,為明年年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華做凖備。這是一年多來首次有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雙邊均表示對話是「坦誠的」。

不僅對美國代表團表示歡迎,中國近日還接待了日本外相和澳大利亞外長,這兩個國家均是美國的安全盟友。

薩特教授說,「中國政府正在嘗試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對待美國以及美國的許多西方盟友,中共的報道更少地強調鬥爭,在許多公開場合也放下了強硬立場。」 他認為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放下了對話的前提條件。

他並不清楚中國這樣做的動機,但指出中國此前採取的強硬態度「得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必須通過某種方式改變」。中國逐漸摒棄鄧小平時代倡導的韜光養晦的路線,轉向敢於鬥爭的「大國外交」。過去幾年,一些中國外交官在多個場合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姿態,被西方國家稱為「戰狼外交」,損害了中國的對外形象。

薩特教授強調,目前中國的改變是「有限的,但很重要」。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改變了立場,但表示他們凖備好了要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我認為這是兩國關係取得進展的好跡象,至少在處理緊張關係方面可能會有所進展。」

美國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Denver)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趙穗生對BBC中文說,中國國內出現了很多問題,包括經濟衰退、疫情管控從動態清零到無序地放開,都使中國處於非常脆弱的地位,所以對於中國領導人來說,現在處理中美關係非常重要。

新任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和李強
10月23日,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新任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和李強在中共二十大後到達會場會見媒體。

2023年:持續競爭與管控風險

不過,緩和關係的時機可能很快消逝。專家分析,未來一年裏,美中兩國免不了激烈的競爭與對抗。

「一個巴掌拍不響」,趙穗生說,未來一年裏當美國大選的序幕拉開,包括特朗普、蓬佩奧等對華強硬的共和黨人必定會把中美關係議題提上日程,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黨也不會示弱,激烈的交鋒會對中美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從過去的大選經驗來看,打「 中國牌」 成為越來越常見的選舉策略。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不可能在大選期間做出緩和中美關係的任何姿態。頂多就是政府所講的管控分歧,使關係惡化不至於導向戰爭。」

另外,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可能出現不可預測的因素,令政府難以控制事態發展,從而難以引導雙邊關係的走向。

有望成為下一屆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的麥卡錫(Kevin McCarthy)多次批評拜登與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對中國不夠強硬,他在11月下旬對美國媒體表示,如果他當選議長,將成立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負責立法和監察工作,尤其是要重啟調查新冠疫情的起源問題。在關鍵的台灣問題上,如果下一任眾議院議長繼續訪台,可能再次引發台海區域的激烈衝突。

薩特教授認為,國會一些共和黨人展示出強硬姿態,的確會令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變得複雜,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基本上與國會大多數人一致,在許多方面都有共識,包括佩洛西訪台。」

「政府對這一事件的反應是堅決的,美方隨後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表明對台灣的支持是堅定的,不會被中國軍演嚇倒」,薩特教授說。他因此認為,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在台灣問題上除了做出強硬的姿態以外,沒有太多可以發揮的餘地。

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朝台灣海峽發射導彈(新華社圖片4/8/2022)
台灣國防部稱,中國大陸軍方在首天演練發射了11枚東風導彈。

也有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的開放態度只是表象,未來會繼續強硬。

美國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政治學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對BBC中文說,中國目前對其他國家的開放態度不代表做出了讓步,而是「政治舞台上的一種姿態,沒有實際意義」。現實主義的她認為,如果中國真的希望合作,就要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比如在氣候問題上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停止軍隊穿越印中邊境;進口更多澳洲的煤炭等等。

金德芳引述近日一則報道稱,日本將於明年2月把高齡大熊貓「永明」和他的雙胞胎子女送回中國。這只象徵中日友好特使的熊貓已經在日本生活了近30年,他的11個子女都被送回中國。

「一邊在言辭上表示希望建立更好的關係,一邊在行動上做著別的事,即便只是一隻熊貓,也說明了問題」,金德芳說。

對中國來說,美國也言行不一。一邊表示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一邊對台灣提供實質性支持。中國國防部發言人11月在中美防長會面後表示,「中方對於發展兩國兩軍關係的態度是真誠的,但基本前提是美方必須說到做到,信守承諾。」

金德芳認為明年美中雙邊關係將「維持現狀」:「雙方繼續相互指責,相互發表陳詞濫調,表示為了世界和平需要合作;但與此同時,繼續他們目前在做的事——美國不會在澳英美防禦協議(AUKUS)方面有所讓步,中國也將繼續對其他地區施加壓力。」

薩特教授也說,「目前大多數國會成員和政府都在努力應對中國構成的嚴重挑戰。這種勢頭非常強勁,今年已經如此,明年還會出台更多措施。」

有學者建議,當美中雙方都不願意做出單方面讓步時,在行動上顯示一些克制也許能夠緩和緊張關係。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政治學教授羅伯特·羅斯(Robert S.Ross)近日在一個論壇上提議,每年美國的軍艦約有10次穿越台灣海峽,如果將這個數字減少一半,「國會不會注意到,但台灣和中國大陸會」。

「如果我們在未來表現出一些克制,中國也許會覺得我們已經穩定了對台政策,這或許會有幫助」,羅斯說。

趙穗生認為,中美兩國目前在台灣問題上很難走出漩渦,「只能是延緩(衝突)爆發」。「這就是解決辦法,雖然不理想,但也比戰爭和衝突更好。」

◤通膨壓力不斷 黃金持續看漲◢
黃金抗漲6折起 一台兩省近9000元
獨家!點睛品串珠88折起,任2件送配繩
秋冬最百搭!玉石/珠寶限時45折起
典藏點睛品計價黃金 特談價瘋搶
秋日美鑽精選首飾 破盤6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