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的摩擦與磨合/李慶平

李慶平(前海基會副祕書長,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

據報載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六時,美國海軍亞太情報司“J2”情報處處長、史達曼少將,搭乘C-37行政專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

從三十六年前台灣有“漢光演習”以來,美方皆派軍事人員來台“參觀”,但大部分以退役軍官及上校以下現役為主軍官,現職軍官最高不超過少將,但皆為保密行動,不對外公開。

此次管情報的史達曼少將抵台,若只論軍階,尚屬平常;但不同的是雖行程低調,卻公開來訪,這是特朗普政策要派高官來訪政策的一部分,也是特朗普的臨去秋波之一。

北京當局會有強烈反應,但尚不致糟糕到中美關係破裂需要解決之時。

自二O一O年以來,大陸GDP增長,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國崛起”的中國夢,橫掃全球,這是中國大陸的喜訊亦是憂慮。喜的是一八四O年以來,中國被當作歐美帝國主義侵略的對象,終於再度站起來,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

但憂的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如何看待此一新興大國,是接受還是圍堵?磨擦還是磨合?

自奧巴馬第二任期以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已有改變,稱為“亞太再平衡”。

特朗普更提出以“美日印澳”為主的“印太戰略”,在過去四年,特朗普對中國大陸無論在貿易、關稅、金融、科技和軍事,皆持明顯的圍堵,用制裁的手段,來維護美國的利益。

中國大陸在中美衝突中是採取守勢戰略,希望經由接觸及談判,來達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美國朝野圍堵中國的戰略,也已定型。即使拜登明年一月二十日上任總統,其政策只是程度的差異和方法的改變,全方位的衝突或改為衝突,競爭,合作。

綜觀中美關係的變化,美國從接觸到遏制,其原因為:

一、意識形態的對立

中國大陸的共產主義和美國的資本主義的對立,雖然中國大陸已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是“一黨專政”的體制還是與美國社會格格不入的,當中國較弱時,美國尚不以為意,而現在大陸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三大軍事強國,威脅了美國的利益,也就不得不正視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

二、經貿,商業的結構性差異

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工廠,美國製造業大量轉移,造成美國中西部大量失業。美國政府不求解決之道,用甩鍋方式,把責任推向中國,引起人民的“反中情緒”,以減輕美國執政者的壓力。

鄧小平雖提出社會主義裡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但中國現行的經濟、產業,金融制度,是呈現了強有力的國家資本,長期而言,非美國依私人資本可抗衡。

三、國際秩序制度面臨挑戰

二戰以来,國際秩序是由美國來主導,是美國說了算,但現在的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要分享國際秩序的話語權,如主導一帶一路、亞投行、上海合作組織,金磚五國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等。對美國而言,是利益的衝突,也是有形的對抗。

四、強烈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二十世紀,中國反抗歐美帝國主義,凝聚國人的的良藥。但到二十一世紀,再強調強烈的民族主義,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當代民族主義的提倡,可以詮釋成是以各民族和平共存,共榮,是全球生命共同體為目標,而非入我榮人懼的險境。因而大陸各涉外部門的發言,漸趨慎謀謹言,各宣傳部門的基調也更加靈活克制,有意要用具有內涵的外交語言,來闡明國策是追求世界和平。

今後十年,中國大陸在國際間將面臨空前挑戰,然而也是機遇。中國全球戰略指導原則,看來仍遵循鄧小平的戰略思想“韜光養晦,永不稱霸”,進而“富而有禮,大而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