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林幸助獲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

中興大學林幸助特聘教授(右)榮獲海委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
中興大學林幸助特聘教授(右)榮獲海委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

具有碳匯效果的紅樹林是自然界的「藍碳」,也讓不同的生物有了不同的生存棲地;但是紅樹林太多或是太密,的確會對底棲動物造成影響。獲得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說,紅樹林必需維持他的「最佳密度」,也就是要做好管理。

 

「藍碳」就是儲存在海洋裡的有機質,紅樹林是「藍碳」之一;他的儲碳效率大概是「綠碳」森林是六倍。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說,紅樹林是沿岸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對很多生物而言,是棲地,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沒有紅樹林就沒有他們。

不過,林幸助教授也表示,紅樹林太多或是太密,的確會造成影響;太密底棲動物的數量就會減少,像是臺灣特有種的臺灣旱招潮,就不喜歡紅樹林,喜歡空闊的地方,也會影響排洪,造成淹水風險。

 

林幸助教授做過研究,像是水筆仔每平方公尺是3棵樹,海茄苳是每平方公尺1棵樹是最好的密度,也是最佳的的管理方式。

他進一步表示,水筆仔和海茄苳是目前臺灣北部和南部最優勢的紅樹林樹種,依據過去的研究,如果能維持這個密度,紅樹林的碳匯功能會最好,因為長得太密,紅樹林樹木本身自我遮蔽,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會降低,生物多樣性或是所謂的「底棲生物」也能維持一定的數量,是比較理想的管理方式。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榮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是國內少數從事整合性生態系統研究學者。他在海洋生態保育的具體貢獻包括將臺灣地區重要的海洋沿岸生態系統,含潟湖、河口、紅樹林、鹽沼、海草床與珊瑚礁等,從傳統的族群與群集的生態學研究,藉由模式整合與系統分析,導入跨領域整合的系統生態學研究。從生態系統宏觀尺度,以科學數據為基礎,探討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對熱帶與亞熱帶海洋生態系的結構與功能有深入了解,填補過去歐美學者的研究空缺。

 

此外,林幸助教授在15年前開始研究海草床、紅樹林與鹽沼等「藍碳」,藉由建構碳收支模式,估算碳匯能力,量化各項生態系服務價值,探討其權衡與最佳化分析模式;致力於結合經濟與法律層面,發展以自然為本的自願減碳抵換機制與法制,藉以保育生物多樣性,希望達成多贏目標。目前已撰寫完成「臺灣紅樹林棲地的造林與植林」及「臺灣海草床復育方法學」減量方法,將成為海洋藍碳自願減量專案方法依據;他也提出「臺灣紅樹林碳匯測量標準作業程序」及「臺灣海草床碳匯測量標準作業程序」,將成為納入海洋藍碳為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方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