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家父與甲骨文

文/攝影 安守中

甲骨文出現在三千六百多年前,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文字系統。在此之前,中國各地出土的陶器、鐘鼎、或盤銘上的文字,有文字的雛型,還沒成為文字系統。甲骨文之後的篆書,秦漢時代的隸書,直到如今通用的楷書,是中國文字一個接一個階段的演變,此演變一脈相傳,直到如今。

家父一生喜好書法,「篆隸楷行草」各體書法都有研究,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1979年他從台中師範學校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退休後,潛心研究甲骨文,1990年在台中創辦了「中華甲骨文學會」,擔任首屆會長。那時我每次從美國返台,他都興致勃勃地跟我講解甲骨文的由來和書法藝術。

我的專業是電子工程,從年輕時就喜歡閱讀和寫作。探索文字由來後,知道世界文字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記錄聲音不記錄意思的表音文字(Phonographs),一種是記錄意思不記錄聲音的表意文字(Ideographs)。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文字,如: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等,都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世界上最早有四種:蘇美爾的楔形文字(Sumerians)、埃及的象形文字(Egyptian Hieroglyph)、中美洲的瑪雅文字(Mesoamerican Writing Systems)、及華人使用的中文。文明進展,事物形象及衍伸的意義越來越複雜,表意文字因無法產生對應詞字而紛紛消亡。唯獨中文能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創造新詞彙,得以獨存。

1936年後,在河南安陽小屯鎮附近出土的甲骨文累積有一萬七千多片,上刻三千六百多年前商朝使用的文字。當時社會在巫文化時期,王室貴族在行事之前都會占卜,以燒龜殼或牛骨的裂紋判斷吉凶,占卜結果刻於甲骨上,稱為「甲骨卜辭」,或甲骨文。

家父研究甲骨文,也善寫甲古文書法,記得他說:「甲骨文不但是文字藝術,也含雕刻技巧。寫的時候要表現雕刻時起刀和收刀的直線,就連曲線也要用短直線構成。要寫得挺拔堅實,有立體感。」幾句話說出甲骨文書法精髓。

家父出版了三十餘本甲骨文書籍。其中最精采的是「詩聯三百集契」,此書蒐集了他用甲骨文寫的格言、對聯、唐詩、宋詞等。他曾說:「甲骨文每個字都有來歷,可以取來應用,不能自創新字。」這些甲骨文書籍,後來成為海內外華人研習甲骨文書法的臨摹範本。

他九十六歲那年,兒子從美國返台,至台中拜望爺爺。他看到長成青壯年的孫子,感慨的說:「真快,小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當晚,爺爺伏案寫了一幅甲骨文「當今之世,捨我其誰。」贈給他,勉勵他以後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

家父一百歲辭世。如今每次返家,再也看不到他在書房寫字的熟悉身影。我數年前退休,有回赴美探望兒子,在他書房裡看到這幅老爸送給他的甲骨文。沒想到兒子真有心,在台灣把這幅字裱褙後帶到美國,還自已做了個框,高掛在牆上。他對我說:「爺爺寫給我的甲骨文墨寶,要一代代傳下去,當成傳家寶。」

睹物思人,看到家父這幅剛勁有力的甲骨文書法,回憶起許多當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