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感官回憶—老梅綠石槽

文/攝影 瑪西

再過兩小時就是十二點四十四分了,眼前的美景將被大海覆沒,恢復一如既往的湛藍。

為了探訪CNN台灣八大秘境,親睹那每年僅三月至五月綻放的海上綠毯,趁著清明假期,以包車旅遊方式趕赴石門老梅綠石槽。一般來說,老梅綠石槽最佳賞景時刻是在退潮期,但為配合友人時間,只得選在退潮後三小時抵達,雖半數石槽納入海底,但仍可見部分嶙峋溝槽上,幾許盎然綠意向海平面延伸而去,猶如一座海上牧場。

延著海岸線排列的老梅綠石槽,遠看似一席綠毯,像是為迎接潮汐的到來,張大歡騰的旗幟,近距離則似數座海上小島,宛如以鳥兒視角俯瞰。如此奇景全是爆裂後的新生,數萬年前大屯山火山爆發,火山礁岩流至海岸線,經萬年海浪的洗滌,刻畫出一座座溝槽,再經東北季風的浪花催化,滋養海藻,一張綠毯油然而生。

與其不停、匆忙地按著快門鍵,存取照片入眼,我更想牢記當下的五感;反正如何再認真的拍攝也抵不過攝影大師的成品,而個人的感動卻是無以復刻。嗅聞北海岸的海風,有別於記憶中海岸濕鹹的漁獲氣味,反倒是純淨而溫暖地充盈鼻腔。立刻換上拖鞋,立足於沙灘上,讓清冽的海水刷洗著腳踝,反反覆覆,細思那潮汐的節奏,即是時光序列化為實體,將聽、觸覺化為一台錄音機,留取我在老梅綠石槽的回憶。

然再親密也只能至此,自然的美景泰半是傲嬌,若是太親近,便是一種褻瀆。睜開眼,轉頭見為拍照肆意踩踏石槽的人們,心裡難免滋生一絲怨懟和不捨。過往的老梅綠石槽茵翠綻放於沙灘,今年四月覆蓋率不及以往,究竟是氣候因素,抑或人為?或許也因未設置明顯告示立牌,遊客不明白,但部分遊客即便經口頭告知,不消五分鐘又踐踏至另一石槽上,踩踩踏踏,來來回回,扼殺生機,今年的老梅綠石槽,或許無緣綻放如往年。

日人以櫻花飄零而感物哀美學,可因時間、空間之「有限」,只允許短暫的燦爛的又何只限於風花雪月?潮汐、藍眼淚、乃至野柳女王頭,皆因瞬間、易碎更顯彌足珍貴。

十二點四十四分,老梅綠石槽已是另一番光景,幸好我已留取足夠的回憶,以供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