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我的成績單

六十年前母校立人國小的成績單封面早已泛黃。
六十年前母校立人國小的成績單封面早已泛黃。

文∕攝影 王源錕

在人生不同階段常要面臨各種考試,也會接到許多印有分數或名次的成績單。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績單傑出耀眼,或每次都拿第一名,但那是不太可能的,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整理抽屜文件資料時,翻出一些紙張泛黃的成績單,其中歷史最久遠的居然已超過一甲子。

兩張白底紅字的成績通知單,封面左邊印著母校——台南市北區立人國民學校的校門、校舍照片,還有我至今仍可琅琅上口的校歌,右邊則是學校沿革及行事曆。

立人國小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台南第二公學校,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創設於水仙宮「三郊」總部三益堂,招收台灣籍男女學童,1929年改稱「寶」公學校。台灣光復後,「寶」公學校改為台南市北區第一國民學校,後來為向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致敬,將校名改為立人國校,學校前馬路日據時代的「寶町」,也改成立人街(現在的西門路三段),這段命名的史實,因孫立人將軍涉及「兵變案」遭到軟禁而罕有人提起,隨著孫案獲平反,才逐漸重見天日。

我在立人讀了八年(不是留級,而是還有兩年幼稚園),這個學校不但為我啟蒙,也是我們溫暖的家跟快樂的遊戲場,因為我老爸曾在立人任教,我們住在學校宿舍,這裡留下我許多童年的回憶。

翻到成績單內頁,裡面的數字引領我回到童騃時光。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上學期全班高達八十名學生,第二學期也有七十九人,以現在「少子化」的眼光來看,一間教室擠這麼多學生簡直不可思議!但民國四十幾年還是戰後「嬰兒潮」的年代,這樣很正常啊!一年級上學期我讀書、音樂、美術、公民四科平均八十三分,全班第五名;下學期平均八十四分,名次上升到第四名。

小學二年級的全班人數減少到六十六人,我的成績竟然「突飛猛進」,學業跟操行都超過九十分,兩個學期都全班第一名,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光,因為接下來的求學過程,第一名都與我無緣,初中聯考(我是初中最後一屆)上第二志願,高中聯退步到第五志願,「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莫非就是我的寫照?因為初中、高中的成績單實在不怎麼光彩,所以早就片紙無存了。

高中三年沉迷足球經常翹課,其實我對大學聯考是完全不抱任何希望的,在〈中華日報〉的榜單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時,簡直像被雷打到一樣驚呆了。幾天後接到電腦列印的成績通知單:

數學十三點八分、英文十五點二分,果然是我「正常」的水準!三民主義和中外地理表現平平,歷史考八十九點四分,國文是致勝關鍵拿了一百零二點七分(乙組國文有加重計分)。

其實我大學聯考最「肖想」的是美術系,也加考了美術系的術科,因為沒有正式習藝自己隨便塗鴉,成績一如預想的糟糕:素描四十分只得八分、國畫二十五分得十二分、水彩二十五分得八分、書法十分得五分,總分三十三分不及格。考上美術系當畫家的夢想破滅,軍校聯招又上不了三軍官校只有財經學校「備取」,於是便很知足的去唸淡江東語系了。

我從來不是一個認真的好學生,淡江四年忙著編刊物、打球、搞管弦樂團……,成績都是得過且過、乏善可陳。為了將來有更廣的出路,我加修國貿輔系,大二上經濟學考八十分,大二下竟然「柯凌芬」抱個大鴨蛋,原因實在有夠扯,我記錯考試時間,趕到教室時人家已經考完。記得我曾寫了封信請老師讓我補考,老師也很仁慈的同意,不過老師的回信一直躺在我的宿舍信箱,過完暑假回淡水才收到,注定我沒有戴兩頂學士帽的命。

大學四年渾渾噩噩,眼看畢業之後就要服役、就業,應該發憤圖強才是,很多男同學認為預備軍官很難考,乾脆當大專兵就好,我不知道是哪來的意志力,和我們班長一起報名預官考試,還買了參考書廢寢忘食的苦讀,如果我從小都這麼認真的話,說不定早就上一中、台大了。預官放榜我和班長都幸運錄取,預官考試必須考智力測驗,這項成績不及格的話,其他科目考得再好也會被刷掉,那年的智力測驗及格分數是九十分,我考了一百一十四分,看來我的腦筋還算靈光。

大四下學期報考預官的考試成績與錄取通知單。
大四下學期報考預官的考試成績與錄取通知單。

擁有亮麗的成績單固然令人羨慕,但成績單上的數字與名次並不代表一切,人生有順逆起伏,成績好的時候不可驕矜自滿,成績差的時候必須力爭上游,只要肯努力,我們的成績單都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