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水丰尚書 秀實新詩語錄
文/秀實 圖/簡世哲
1.光影較之色彩更容易接近真相,猶如詩較修辭更接近真相。
2.面對紛紜變幻的世相,文字是一種抵抗而非妥協。
3.詩歌的敘事不同於其他,文字不宜掩蓋全部的意義。寫詩如裁衣,不能相體而裁,尺碼要極節約,足襟見肘,把某些「肉體」袒露出來,讓讀者有遐想的空間,如此方為上品。
4.我一直以為,詩較之其他藝術,走得更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詩與遠方」。
5.「繁複」才能應對當下世相,也才有質素更高的藝術性,這便即「婕詩派」主張繁複句子的原因。世相本來就不是簡單的黑暗與光明的「二元」存在,其間有無數的「第三者」,詩人以繁複句子書寫第三者的真相,成就佳作,「抵抗」世俗。
6.詩壇也是如此,嬉遊者眾多,真正的泳手極少。五百個寫詩者中,重重圍困著一個優秀的詩人。而更為不幸的,我們評論的精力幾乎都花在論述「嬉遊者」上。這是一個「泳手」被湮沒的時代。作為某種意義上的真詩人,絕對是孤寂的。
7.優秀詩人總是對語言瞭然與斟酌,遠遠高於大多數。拈起與放下間,盡見詩人綿密的心思。
8.詩歌具有了「類小說」的情節感。這是散文詩藝術探索的方向之一。
9.人的思維會在不自覺中陷入二元對立的泥沼,而其實在兩元的內外,有無限可能的第三者在場。而這個第三者,許多時是潛伏著的,需要詩人挖出來。
10.角色的性質來分辨「散文詩與微型小說」的不同。散文詩的述說角色即詩人自身的投影,而微型小說不是。
11.優秀的作品讓文體的爭議遏然而止。……優秀的作品讓我們心中的豹逸出牢籠,躺伏於樹幹上凝視這個紛亂而危機四伏的叢林!
12.論詩,我一貫主張「除了語言,別無其餘」。白話詩因為褪下了所有形式枷鎖,就得回歸到語言去。
13.沙克詩集名字「向裏面飛」,正是詩歌語言的最佳注腳。日常語言是外張的,以傳遞訊息為目的,而語歌語言卻是內斂的,向裡面飛,止於細微,直戳未曾發見的事物,以達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說的:「我不是以眼睛看世界,我以心看。」
14.我們應如何看待白話詩裏的生活語言!最基本的情況是,在分行的處理中,語言因為斷落、重組而與散文不同。但更為藝術的技法是前面所說及馬拉美的「移調」,即通過改變語序與詞性、詞義等方法,以突破生活用語的邊界。
15.於詩歌而言,「獨斷」是詩人必要的自覺與自信,而這種述說較之親身目睹有可能更為接近「真相」。真正的詩人必定明瞭,「事實」與「真相」間的差距。在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詩歌存在的價值即是:雨落在所有卑微的泥土上,詩能扒撥出真相來。
16.一幢大樓與一個郵筒,於詩人而言,兩者截然不同。但郵筒比一座建築更為親近。
17.「詩即食,詩即命」,這是我詩觀之一隅。意思是,好詩總是穿越本能而抵達存在。
18.「簡化字」與「詩」之間的距離何其遼闊。前者是溝通工具,後者則是預言或神諭。「在詩中找出處」則便是一個真正詩人畢生所作之事。
19.福柯(Michel Foucault)說:「(詩歌裏)每一個真實的詞語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僭越。」如建築物上的僭建。生活語語是居停,詩歌語言即是僭建。
20.詩歌中所有對醜惡的描述和對現實的批判,都懷有作者的夢想在。
21.於詩人而言,只要有誠,即所謂題材並非欄柵,一枚海螺可以聽見大海浩渺,一方郵票可以牽引百年歷史。
22.所謂詩,其意義即是把口述轉化為書寫的過程。口語的情懷總更真更濃烈,具感染力。詩歌創作即是把這種真而濃厚的感情加以文學性的處理,成為藝術。
23.凡細微的書寫都帶有批判性。因為細微帶來疑問。
24.詩壇是名利場,自然有有霸權主義者,拿官方資源作惡妄為。但時間總是還優秀詩人以公道。
25.每個詩人最終都應該有他個人的「詩歌密碼」。這是作為詩歌語言的一個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