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玉石緣

文/攝影 劉鈺

一向對玉石缺乏興趣,對其品項產地與質量全無概念。母親自上海逃難來台前買的兩只皮箱,暗黑表皮亮光光的,附著兩條皮束帶,上下蓋中間有副鐵箍鎖,經常鎖著牢牢的,有次看到皮箱沒鎖,我好奇的打開箱子,翻出一些銀元,還有數枚寶石戒指。私忖,當時旅途中磕磕碰碰,攜帶玉石不易,或是母親皮箱中未見玉石的原因。由此,從小我不知玉石為何物及它的價值。

讀小學時,常見小朋友脖子上掛著紅色閃著金光的福袋,或是用紅繩穿著形狀不一的玉石,及長方知,是父母為求孩子平安長大或辟邪之用。每天在高雄前鎮招商局站上下車的徐同學,脖子上掛著純銀造的頸箍,上下兩圈,中間以銀條焊接,還吊掛著一塊玉,同學們暗笑他像條狗,少時哪知天下父母心,前些年朋友告知,他已羽化成仙。

幾年前到私淑班學習寫作,老師家客廳中除了幾張椅子,右側紫色木檯上擺著各色各樣的玉石,數量之多,平生所未見。好幾次上課時,有興趣的同學對各種玉石發出讚嘆之聲,也有同學拿著新買的玉石請老師鑑賞,他以泛著白光的電筒,通過光照,判斷玉石的好壞。我從未對成堆的玉石動過欣賞或把玩心,也不曾圍著老師學習有關玉石的知識。

Covid-19疫情前,我隨新聞訪問團到福州,在三坊七巷內,大陸與台灣的雕塑家正在聯展各自的作品,看完後寫出一篇文章,做為寫作班定期應繳的作業。內文自不量力評論兩位參展者的玉石作品,其中有陳博攀以山東白玉雕刻成的大白菜,鄭幼林以壽山石雕成的賞荷圖,稱:映日荷花別樣紅。老師批改後,給我的建議是,對一項寫實的藝術品,如果不是專家,不可妄加評論,因為見識不足。如此才知,玉石的學問,深不可測。

政大附近有家小小的玉石兼品茗藝品店,老闆美環,金門金沙人,我們好玩的叫她「袂煩」,平時店中笑語聲不斷,不難看出,訪客的煩惱與壓力全都卸下了。美環擔任某雜誌銷售志工,有次我與舍妹為購買此深具歷史意義的雜誌,特意走了一遭,就此與美環結緣。環顧四周,這才發現,迷你小店中,茶香氤氳,裱框書法,國畫橫豎軸,玉石茶葉,塞得滿坑滿谷,幾次來去,逐漸熟稔,當她知道我是雜誌作者,更形親近,日後像老友似的,大家相處甚篤。

小店的位置恰好在學校教授的宿舍旁,住有望重士林的文人雅士,因此,懸腕以墨揮毫者,高談學術理論者,回憶當年勇者,均有之,真可謂「陋室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前政大總務長及致理科技大學校長張長芳說道:「民國52年10月25日蔣總統視察剛完工的金門擎天廳,我時任金城中學代理校長,報告總統金門首先試辦九年國教成功。」隔年教師節在台北中山堂,教育部長黃季陸特別請張代校長報告辦理經過,並接受表揚,數年後全台灣各地學校經總統批准後普遍實施。張校長住在店旁邊,常來談古論今,聽者獲益匪淺。

寫作班老師生日,學生聚會一堂,餐後摸彩,老師多次將珍藏之玉石,做為摸獎彩品,一年我抽到頭獎,同學羨慕我好運,但我並無特殊感覺,回家後將其束之高閣。既然認識了美環,何不將那塊玉請她鑑賞。那天巧遇教育界耆老施河老師。施老師前師大生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擔任過景文高中公益董事長無給職數年。老人家見我手上拿著那塊玉,立刻問:何處得來如此精品,並說:難得、難得。他常說些自己豐富閱歷的過往,讓人不自主堆疊出淬鍊過的人生智慧。他也住在小店附近。

美環說,這玉石來自和闐,目前已十分罕見,繼而解釋,玉石上圖案的意義,蝙蝠代表福氣,神獸「黿」有保國安民、護佑子孫之意,花生及蓮子則有瓜迭綿延、多子多孫之隱喻。她隨即將一顆顏色相近的緬甸玉,搭配其上,那塊不起眼的石頭,瞬間化成古意盎然的藝術品。

正在喜悅暈陶之際,腦中倏然憶起二十餘年前,小姨媽自安徽老家來台省親,帶來一顆龍珠,外表多為淺綠色,深棕色的部分,藝者將其雕成龍頭狀,有獨占鰲頭的寓意,贈與我剛出生的小兒,何不取來一併請專家評鑑。美環說,這珠也是真的和闐玉,不可多得,答應給她一段時間,將此珠精心裝飾一番。最終她設計以紅色的網兜,加上伸縮的套結,可將此珠隨時取出溫潤,再放入兜中,還可吊掛於安全處。她特別交代,這兩塊玉要好好保存,可做傳家寶。

看似無緣便有緣,緣到來時自成緣。此兩塊璞玉,撫之溫潤,隱喻深遠,雖無通靈寶玉之功,卻牽繫著師生情誼、兩岸親情,以及溫暖人心的淡淡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