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河南創享行 兩岸新媒體走進南陽

▲台青布農族原住民王夢雁走進“臺灣村”,在同胞陳朝選家中,與八十多歲的兩位布農族老人陳相桂(右一)、周慶順(左二)合影留念。
▲台青布農族原住民王夢雁走進“臺灣村”,在同胞陳朝選家中,與八十多歲的兩位布農族老人陳相桂(右一)、周慶順(左二)合影留念。

台青在這裡“宛”如回家 “青春同行 共用未來”

【記者 沁諠/ 報導】

6月20日至22日,參加“青春同行 共用未來”兩岸新媒體中華文化河南創享行(簡稱創享行)的臺灣青年們走進河南省南陽市,在這裡繼續開展中華文明溯源之旅與中華文化傳承之旅。

醫聖祠內願國泰民安 臥龍崗上懷忠烈先賢

南陽市,古稱宛,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豫鄂陝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總面積26511萬平方公里,是臺灣島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常住人口1200萬人,超過臺灣地區總人口的一半。

南陽市歷史文化厚重,兩岸同胞耳熟能詳的許多歷史名人,諸如“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 范蠡、“智聖”諸葛亮、“謀聖”薑子牙皆出於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而三顧茅廬、羊續懸魚、盤古神話、牛郎織女等典故或傳說也都發源於此。南陽更有著“中國月季之鄉”“世界艾鄉”與“中國玉雕之鄉”等美稱。

作為創享行的重要一站,創享行的團員們一來到南陽,就感受到了主人的熱情好客。而作為在南陽的第一站,來自寶島的臺灣青年們首先來到了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張仲景博物院的核心區域“醫聖祠”。

中醫藥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而“醫聖祠”也是河南省對台交流基地之一,當台青們來到這裡,不僅深入瞭解了“醫聖”張仲景生平及其對中醫藥發展作出的貢獻,更為其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愛國愛民的精神所打動。

也正是有了這份感動,當即將告別“醫聖祠”時,大家在工作人員的領讀下,一起朗誦《醫聖頌》,在緬懷張仲景的同時,也對在過去三年抗擊新冠疫情的海峽兩岸醫護人員送上感恩與祝福。

諸葛亮與張仲景並稱“南陽五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也是自古以來兩岸同胞共同敬仰的“智聖”。

▲兩岸媒體人參訪醫聖祠。

在位於南陽市臥龍區的“臥龍崗文化園”,這裡不僅是諸葛亮茅廬與“躬耕”的所在地,也是南陽市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穿過青山綠水怡人的景觀之後,台青們來到了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所在,當大家看到岳飛當年手書的《出師表》時,深深地被這裡所體現的躬耕精神、三國文化、楹聯文化所打動,不僅讚歎山水之美和文化之美在這裡的深度融合。

在緬懷張仲景與諸葛亮的過程中,台青們也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了更深的瞭解。一位高雄台青表示,在南陽遇到的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都非常熱愛,對遠來的客人都非常熱情,並且大家提起南陽的各種美好事物都是如數家珍,令她非常感動。

臺灣村中尋同族血脈 千年烙畫繪兩岸親情

在南陽市縣級市鄧州市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裡的張村鎮上營村是遠近聞名的“臺灣村”,全村2300多人,約60%是臺灣高山族後裔,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鄧州“臺灣村”聚居臺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

參加此次創享行的王夢雁則恰巧是一位高山族布農人。當得知將要走入“臺灣村”後,王夢雁特地穿上了布農人的民族服飾,受到了村民們的熱情歡迎。

瞻仰過高山族先民的陵寢,走過高山族人的茅草屋,再經過模仿阿里山而建造的高山流水景觀,創享行一行走入了當年由連戰題字的鄧州市張村鎮高山族小學。這裡孩子們郎朗的讀書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當孩子們表演精心排練的高山族舞蹈和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時,大家也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跳了起來。

更加令王夢雁驚喜的是,在這裡,她還見到了87歲高齡的布農族群老人周慶順和78歲高齡的鄒族群老人陳相桂。大家相談甚歡,並應邀走進另一位高山族同胞陳朝選的家中。在客廳裡,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掛滿牆壁帶有厚重年代感的各個時期合影,而每一張合影都映照著一個感人至深的尋親故事。

王夢雁表示,那裡熱情的人們、景觀和氛圍,都讓她感覺仿佛回到了家鄉一樣。而那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因為世代在這裡居住,已經完全融入當地,儘管已經滿口河南方言,一時還需要在交流時有人幫忙轉述,卻仍然讓她油然而生一股同族親情。她還表示,自己會通過社交媒體直播和新媒體的方式,向家鄉的同族親人介紹“臺灣村”,如果之後還有機會,會帶著親朋好友一同再來探訪。

▲兩岸媒體人走進臺灣村。

除了“走”“聽”“看”,“體驗”是本次創享行的亮點之一。創享行在南陽的首次“體驗課”,就是與玉雕和《出師表》一同被譽為“南陽三大寶”、具有千年歷史的烙畫。

烙畫,也叫烙花、燙花、火筆劃、“火針刺繡”,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如今,經過歷代美術師的不斷探索實踐,烙畫工藝大膽創新發展,製作烙畫的姿勢、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畫內容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它的“老樹新花”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21年6月10日,國務院公佈南陽烙畫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陽市烙畫廠為南陽烙畫專案保護單位。台青也正是在這裡上了一節別具意義的“體驗課”,並且心有靈犀地在木畫板上寫下了“兩岸一家親”。

看到台青們的烙畫“初體驗”作品,南陽市台辦主任任平表示,用傳承千年又被創新發展的烙畫寫下的“兩岸一家親”,不但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體現了兩岸同胞同文同種的手足親情,而這份同胞親情就如同烙畫一樣歷久彌新。

此外,在南陽的日子裡,創享行的團員們還參訪了南陽市鎮平縣國際玉城,在那裡領略了南陽獨山玉特有的魅力。在參訪交流過程中,台青們還為沒有完工的玉雕的命名集思廣益,為當地的玉雕大師提供了來自海峽對岸的“青年靈感”。

南水北調“渠首”之地 淅川灌河龍舟競逐

隨著兩艘龍舟上臺青敲響鏗鏘的鼓點,同著岸上眾人的喝彩,南陽市淅川縣上演了一場特殊的龍舟競賽。

創享行南陽之行的最後一天恰逢端午佳節,台青們來到了楚國發祥地、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南陽市淅川縣,在灌河之上體驗了一把龍舟競賽“速度與激情”。

兩千多年前,屈原就是在這裡寫下著名愛國詩篇《國殤》。時至今日,淅川早已不是廝殺聲震天的兵家必爭之地。經過新時代的建設,作為全國移民第一大縣,淅川充滿勃勃生機,就如同當天龍舟競逐一般,順利實現脫貧摘帽,走上了高品質發展的軌道。

而讓台青們感覺到興奮與激動的還不僅於此。淅川最醒目的“名片”之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當台青們走上渠首大壩,瞭解到“南水北調”這個福澤1.4億人的中華民族的世紀創舉時,都不禁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網名“臺灣大叔”的劉承啟表示,無論是“南水北調”工程還是劃龍舟,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團結、能團結的優良品質,中華民族也正是有了幾千年的文明發展與文化積澱,才能夠建成並實現丹江水庫、渠首大壩和“南水北調”這樣的人類工程奇跡。

▲兩岸媒體人走進河南淅川體驗端午節龍舟賽。

從緬懷“醫聖”張仲景到追思“智聖”諸葛亮,從體驗千年烙畫到“臺灣村”尋親,從在“渠首”感歎人類工程奇跡再到灌河龍舟競逐,參加創享行的台青在南陽深度開展了一次中華文明溯源與中華文化傳承的創享之旅。

南陽市台辦主任任平指出,南陽是河南省對台交流合作大市,文化底蘊厚重,資源豐富,對台聯繫密切。近年來,南陽市積極推動宛台兩地融合發展,不斷助力更多臺胞、台商在宛追夢、築夢、圓夢。希望此次創享行走進南陽,能夠讓各位台青得到不一般且豐富的收穫。

台青代表劉育親表示,來到南陽就像回到了家一樣讓人親切,這裡能夠實現高品質發展不僅是中華文化深厚積澱的成果,也是新時代南陽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台青們在這裡不僅充分感受到了“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更看到了在河南一展拳腳求發展的前景,也激發大家通過新媒體手段分享河南、傳播南陽的心情,相信在南陽的行程,將是此次創享行濃墨重彩的一筆。(照片記者沁諠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