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抑制骨齡 緩解女童性早熟

奇美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表示,中醫針對不同性早熟型態有不同的處方,如發育明顯過早會採中西醫聯合照護進行治療。(記者汪惠松攝)
奇美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表示,中醫針對不同性早熟型態有不同的處方,如發育明顯過早會採中西醫聯合照護進行治療。(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10歲女童於7歲時追蹤胸部發育,骨齡檢查發現達12歲,西醫診斷為特發性中樞型性早熟,建議施打青春期抑制劑延緩發育進程,但媽媽憂心影響孩子身高,轉至中醫以中藥抑制骨齡,經近年治療骨齡保持在12歲,初經也未提早,身高逐步增加,目前持續門診追蹤。

奇美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表示,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而現代中醫兒科醫師角色在於為孩子的生長把關,針對體重過重或對身高不滿意的小朋友,除生長曲線變化、第二性徵發育,也會視病況安排骨齡X光或抽血檢查,綜合評估孩子生長階段,提供適當衛教,並開立量身訂做之中藥處方。

莊照宇說,性早熟診斷標準,女生8歲前胸部發育或是10歲前來月經;男生在9歲前睪丸變大。性早熟除使初經提早,也因青春期後性荷爾蒙上升,加速生長板的閉合,影響成年身高。

由於兒童性早熟也可能是其它病理導致,包括腎上腺、性腺、腦部腫瘤,或基因遺傳異常等,故針對身高小於第3百分位、年長高不到4公分,或發育明顯過早(早於7歲),中醫兒科醫師也會協助轉診兒童新陳代謝科,採中西醫聯合照護。

在中醫治療中,針對不同性早熟型態有不同的處方。性早熟可區分為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前者指只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但骨齡尚無超前,這時中醫會開立大劑量麥芽,搭配夏枯花、黃柏等中藥協助延緩骨齡成熟;後者則指骨齡也明顯超前,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已開始啟動,這時中醫可能再配合清瀉相火之藥物,例如知柏地黃丸等。

莊照宇說,針對已接受性早熟抑制針的小朋友,若在治療過程生長速度不理想,體重過輕或過重,可配合中藥健運脾胃,搭配四神藥帖、柴胡桂枝湯、九層塔頭等四肢引經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