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膜年久失修恐致命!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為長者續命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振興醫院院長 魏崢、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李永在、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 殷偉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 曹殿萍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因心臟主動脈瓣膜退化引起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已成為老年人接受開心手術原因第一位,常發生在65 歲以上。根據統計,超過65歲者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超過85歲發生率更高達4%。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血液通往全身的大門,隨著年齡增長,老化兼硬化的主動脈瓣膜會像年久失修不靈活的門板,在心臟收縮期無法順利打開讓血液通過,造成輸送至全身循環的血量嚴重不足。
魏崢說明,大部份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患早期沒有症狀,但當瓣膜嚴重狹窄時,會發生心絞痛、昏厥及心臟衰竭等症狀;一旦開始發生症狀,病人預後將急轉直下,很可能短期內就會死亡。
過去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直接進行開心手術將主動脈瓣膜置換,可改善病人症狀,以及改善長期存活率,平均成功率約97%。然而這是個大手術,對於年紀大或合併多重器官系統疾病等不適合開心手術者,風險大幅升高。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永在指出,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必須進行全身麻醉,將心臟停止(使用人工心肺機),再鋸開胸骨進行手術,手術時間跟住院天數較長,對某些病人而言仍存在高風險。
另外,也有微創手術作為治療選項。但他強調,微創手術是採用內視鏡輔助及機械手臂的開心手術。雖然傷口較小,但不是低傷害性的手術,因患者需全身麻醉、讓心臟停止、使用人工心肺機,手術風險未能明顯降低。
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無須切開胸骨,而是先將組織瓣膜捲成長條狀成壓縮瓣膜支架,利用導管穿刺股動脈,送入主動脈瓣的位置後打開,取代原先病變的瓣膜,恢復正常開闔功能。而部分患者因下肢動脈嚴重阻塞,得改由其他途徑執行手術,如上肢大動脈、頸部動脈或心尖部位等。
李永在提到,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是在心臟跳動的情況下,將人工瓣膜釋放植入,不需要將心臟停止、不使用體外循環即可完成,大大降低手術的風險。平均手術及麻醉時間也縮短許多,術後傷口小,體力負擔輕,復原快。
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殷偉賢表示,雖然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似乎較傳統開心手術較為安全,置放瓣膜支架的治療效果也佳,但適用族群仍侷限在老年人、無法進行開心手術等高風險患者,並不建議用於所有年齡層。
年輕人仍會建議進行開心手術置換人工瓣膜,因為在肉眼直視下,能更清楚的切除所有老化及硬化的瓣膜葉片,再放置人工瓣膜;此外,發生中風、瓣膜側漏與需要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等併發症的機率會明顯下降。
他說,之所以適用族群仍侷限於高齡患者,是該手術自2010年開始使用,醫界就曾討論,因置入的瓣膜必須先被壓縮到導管內,可能造成葉片損傷,進而影響瓣膜使用年限。但國外臨床發現,瓣膜損壞機率小,使用時間甚至可達5-10年,漸進式下修適用年齡,自80歲逐步推展至65歲。
此外,如果之前置換的生物瓣膜又損壞時,需要再次進行開胸手術嗎?李永在指出,通常再次進行手術時,心臟血管已與周圍組織產生沾黏、出血,大幅增加手術難度,手術及麻醉時間也會拉長,體力消耗大,復原時間也跟著拉長。
而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可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進行「瓣中瓣」手術,將新的生物瓣膜經導管置入舊瓣膜中,術中無須停止心跳,傷口小復原快,體力消耗少,至今逾100例病患接受手術。
魏崢指出,該項技術必須結合熟悉人體解剖構造的心臟外科、導管技巧的心臟內科,再搭配心臟影像科精準測量需要的瓣膜尺寸,與麻醉科於術中立即診斷置入瓣膜的功能,以及術後照護團隊等,因此,必須交由整個心臟團隊負責。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從2013年開始使用TAVI術,手術病例即將突破600例。有近百例是曾接受過外科換瓣再次手術者,還有約20例高危複雜案例,包括合併主動脈剝離、重度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及心衰竭需要葉克膜輔助的急重症病人。除了主動脈瓣膜,還以該術治療過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動脈瓣疾病。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曹殿萍提醒,當出現胸悶、心悸、喘或突然暈倒,建議尋求專科醫師檢查,透過超音波檢視心臟瓣膜是否有問題,如果一切正常,可考慮做運動心電圖,排除心臟病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