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蓮姑娘的前世今生─旗山竹峰里「九蓮祠」小祠的創建傳奇

旗山區竹峰寺,坐落在鼓山山腳五保溪畔,奉祀觀音佛祖,創建於日明治38年(1905);竹峰寺左側(龍邊)有間有應公廟叫「九蓮祠」,奉祀九蓮姑娘,也重建於日明治38年(1905)。大廟竹峰寺與小廟九蓮祠同時興建,還比鄰而居,且原籍是旗山區溪州人的九蓮姑娘,七、八歲的一個小姑娘,怎會在旗山街五保溪旁被建祠奉祀呢?這之間到底發生了麼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竹峰寺發行的〈竹峰寺與九蓮祠的沿革〉:
竹峰祀主祀觀音菩薩,分靈自普陀山,隨鄭氏渡海來臺,落腳蕃薯寮外門(昔旗山舊稱),原以「跋爐主」方式在信眾家輪祀,由於信眾日增,而有興廟之議。相傳觀音佛祖相中今寺址的風水寶地,但該地已為九蓮姑娘所佔有,於是「眾信徒向九蓮姑娘要求之下,由天后宮媽祖協調作主讓觀音佛祖在此地建寺九蓮姑娘建造祠在旁邊,信徒有拜佛祖就有拜九蓮姑娘,互相保佑黎民百姓,造福鄉梓」,這是竹峰寺與九蓮祠創建的原始說法。
看到這樣沿革的吃瓜群眾,開始思緒飛揚起來,他們立刻聯想到南鯤鯓五王與萬善爺囡仔公的爭地傳說,而有如下的情節發展:
觀音佛祖相中毛蟹穴的好地理要蓋廟,但已佔有此風水寶地的九蓮姑娘不讓,因此觀音佛祖與九蓮姑娘展開地理爭奪戰,九蓮姑娘因擁有地理靈氣,而與觀音佛祖戰成平手,互不相讓,最後由旗山天后宮媽祖出面調停,條件是:起大廟,也要起小廟;大廟有食,小廟也要有食。完全是南鯤鯓五王大戰囡仔公約法三章的翻版。
更有甚者,南鯤鯓萬善爺囡仔公是個牧童,吃瓜群眾又腦洞大開,於是情節發展成:
九蓮姑娘是個牧童,平日都會到楠梓仙溪畔牧牛,一日牧牛時不慎落水溺斃,屍體不但沒有順流而下,反而是逆流而上,一路逆流到五保溪畔毛蟹穴位置,家人感到驚異,因見此地理,便將九蓮姑娘安葬於此;另有一說:九蓮姑娘屍體逆流到五保溪畔,被善心人士就地掩埋,頭七那天託夢家人,隔天家人趕到託夢地點,果真發現當地人埋葬她的墓。
既然九蓮姑娘是個牧童,於是就在九蓮姑娘的墓址上,雕塑了一頭水牛,九蓮姑娘就側身坐在牛背上,完全又是萬善爺囡仔公的翻版。

九蓮姑娘側身坐在牛背塑像。

屍體逆流而上之說太過神奇,不為ㄧ般人所接受,但七八歲溪州人的九蓮姑娘屍體,怎會出現在五保溪畔,於是另一個腦洞又大開了:九蓮姑娘是個童養媳,夫家在五保溪畔種菜,九蓮姑娘每天都去牧牛,不小心跌進五保溪溺斃,因此就地掩埋在五保溪畔。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唯一可確定的是,九蓮姑娘是旗山溪洲人。
旗山溪洲分成頂洲、中洲、下洲,其中中洲以郭姓為大姓。中洲郭姓開基祖祖籍福建安溪,生四子,為中洲郭姓四房祖,九蓮姑娘就是中洲郭姓第四房族裔,名諱不詳。
在九蓮姑娘七、八歲時,父親生病,時溪州無看病郎中,看病需到旗山街上。九蓮姑娘愛跟路,這一天,隨著父親去旗山街看病,卻不幸跌落五保溪溺斃,傷心的父親就在溪畔草草掩埋之。早期農業社會,對早夭的孩子都採用直接掩埋,不立墓碑,只有個隆起的土堆。九蓮姑娘的墓,就是一堆土堆,沒立墓碑。據說九蓮姑娘的墓就在毛蟹穴上,九蓮姑娘因得此地理而成神。
五保溪裡有個浴牛堀,孩童喜歡下去戲水,偶有溺水情形,都能被救起;溪溝旁有棵大榕樹,樹下有一石刻「石敢當」,榕樹樹冠幅廣闊,伸展到溪溝上,小孩子喜歡爬樹戲耍、盪鞦韆,不小心會掉落溪中,也都平安無事,庄人咸認為係九蓮姑娘之庇佑,因此在墓旁建一半人高小祠奉祀,於一年三節祭拜之。

五保溪舊河道。

石敢當。

日明治38年(1905),原本「跋爐主」輪祀的觀音佛祖看中九蓮姑娘營葬地,因該地已有小祠,因此興建寺廟時也重建小祠,並取神明曰「九蓮姑娘」,祠顏為「九蓮祠」,而以農曆8月2日為小祠祭典日。
「九蓮祠」為磚牆紅瓦馬背、一落一拜亭建構,正牆嵌「九蓮姑娘神位」碑,頂下桌為磚牆水泥一體建構。頂桌上置香爐,頂桌香爐下安奉九蓮姑娘金斗甕。小祠以鐵柵欄隔開內外,內為神聖祭拜空間,外為拜亭。亭柱有聯,上聯曰「九域同欽冥靈自在」,下聯曰「蓮臺分蔭合境平安」,此聯有二特點,以「九」、「蓮」冠首,指出所奉祀神明為「九蓮姑娘」,此其一;聯對慣常七個字,但此聯對為八個字,誠屬少見。
1980年代,大家樂風靡全臺,「九蓮祠」因明牌奇準,成為大家樂迷「摃明牌」的熱門祠廟之一。任職《臺灣時報》的湯茗富(1977年生)小時候家住中山路,常隨爺爺湯石虎(1917-1996)穿越竹橋到竹峰寺遊玩,祖父不厭其煩講述廟的沿革,交代「拜觀音一定要順便拜九蓮姑」。上國小之後,雖舉家搬至後火車站,爺爺還是平均一週去一次。
有一天爺爺在榕樹下睡著了,夢見榕樹上出現一組數字,爺爺問身旁的老婦人:「樹上為什麼有數字?」婦人笑著說:「你記住就好。」爺爺又問:「妳是誰,我怎麼沒在附近見過妳?」婦人仍是笑容滿面:「你叫我阿姑就可以了。」爺爺夢就醒了。爺爺用這組數字簽大家樂,真的簽中樂彩,彩金還幫忙還了一點房貸。
湯茗富國小六年級時某個星期六,父親湯平雄(1939-2013)帶他去「九蓮祠」走走,湯茗富走進昏暗的祠內,看到神位碑前3個大家樂迷擺置的香灰杯,發現中間的香灰杯有一個「了」字,他馬上去告訴父親,父親半信半疑道:「030?九蓮姑娘怎麼可能提示得這麼明顯?」因此,當期只下幾注而已。開獎結果果然沒中,父親慶幸只花了幾百元。兩個星期後的下一期開獎,父親聽廣播,大喊一聲:「蝦咪?特尾030!」時為民國76年(1987)12月13日,愛國獎券最後第二期(第1170期)的發行。民國76年(1987)12月27日愛國獎券發行最後第一期(第1171期)後,走入歷史,以杜絕大家樂依附愛國獎券賭風。
有位高雄市議員,其母年輕時與父親到九蓮祠來玩並拍照留念,照片洗出來,發現照片中有位小女孩探出身來。之後其母便生病,到竹峰寺請示觀音佛祖,佛祖諭示:照片不可留,必須要燒掉。照片燒掉後,其母就無藥而癒,恢復健康。
民國78年(1989),竹峰寺因風雨摧殘,年久失修,蟲蛀腐蝕嚴重而拆除重建,民國83年(1994)落成。竹峰寺重建期間的民國80年(1991),「九蓮祠」也重建為磚牆琉璃瓦、一落一拜亭北式宮廟建築。

新建竹峰寺外貌。 重建「九蓮祠」外貌。(翻拍自竹峰寺沿革)新建竹峰寺外貌。

小祠正牆嵌「九蓮姑娘神位」大理石碑,頂下桌為磚砌洗石子一體建構,頂桌上置薦盒、淨爐、花瓶,下桌上置香爐,正立面浮雕麒麟。九蓮姑娘金斗甕仍置案桌內。燈樑上懸掛三對「三界公燈」,拜亭下置「地藏王爐」,亭柱有聯對,上聯曰「九域同欽冥靈自在」,下聯曰「蓮臺分蔭合境平安」,乃移植自舊祠。亭簷上豎立「九蓮祠」祠顏。

「九蓮姑娘神位」碑。(翻拍自竹峰寺舊照片)

「九蓮祠」祭典日是農曆8月2日,庄民祭拜之。至於九蓮姑娘的溪州族人,因老成凋零,很久以前就遺忘此事,也就沒有人前來祭拜,直到竹峰寺主事有天跟溪州郭姓四房郭健一(1940年生)提起此事,郭家人才又前來祭拜,但都不知道九蓮姑娘的名諱,也不知道九蓮姑娘為何會來到旗山?為何葬在五保溪畔?郭健一忖測道:「敢會是指腹為婚?」就是這句猜測之語,才出現「指腹為婚」之說、「童養媳」之說廣為流傳。
民國105年(2016)在前主委范仲斌(1936-2022)倡議下,遷建今祠,並雕塑金身奉祀。在入火安座儀式上,八十多歲的管理人突然老淚縱橫道:「今天看到這樣的場面實在很開心。…想起當年在毛蟹穴大戰毛蟹的時候,娘娘對我幫助良多...」、「最後,遺骨不用在意它了,因為現在已經成仙了。」原來,觀音佛祖與九連姑娘不是對抗敵人,而是戰友!至於原本封存在神桌下的金斗甕,也回葬在原本的墓穴,為防人畜踐踏,在墓穴上塑造九連姑娘騎牛背塑像。

「九蓮祠」今貌。 「九蓮祠」大門。

九蓮姑娘金身。 「九蓮祠」神龕。

墓穴在九連姑娘騎牛塑像下。 「九蓮祠」舊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