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初期症狀有哪些?朱俐靜自爆罹癌 存活率高嗎會疼痛嗎該如何預防

朱俐靜多年前曾拿下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第3季總冠軍,近日自曝在去年春天胸部疼痛1個多月,確診乳癌。乳癌位居我國女性好發癌症之首,好發年齡甚至比歐美國家早10歲,年輕人及男性也可能確診。乳癌有哪些症狀?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乳癌是什麼?細胞不正常繁殖成惡性腫瘤 高危險群應注意

乳癌是由乳房乳腺管細胞或腺泡細胞經由不正常分裂和繁殖,進而形成的惡性腫瘤。由於乳房富有血管、淋巴管、淋巴結等體內循環系統,乳癌細胞可能因此擴散或轉移至肺、肝、腦等其他身體器官,造成生命危險。乳癌確切病因尚待釐清,不過流行病學調查指出,乳癌與雌激素變化關係密切,除先天遺傳因子、家族及自身病史外,未曾生育、高齡初產(35歲以上)、初經較早(11歲以下)或停經較晚(55歲以上)、肥胖等因素,都可能是誘發乳癌的高危險群。

荷爾蒙作祟?生理期乳房脹別緊張 不尋常疼痛應留意

一般而言,女性在生理期前或期間,容易感到乳房脹痛或摸到腫塊,此現象為月經前卵巢分泌雌激素,排卵後分泌黃體素,導致乳房組織增生、肥厚、產生分泌物所造成。此種乳房腫塊多為良性,只要生理期結束後消失,就是正常現象。不過早期乳癌幾乎沒有徵兆,若平時發現胸部異狀,例如不尋常疼痛、乳房及乳暈周圍皮膚發紅,或是乳房輪廓、大小改變、皮膚變厚、出現凹陷或硬塊且經期後仍存在,甚至是乳頭出現皮疹、透明或血絲狀分泌物時,就應特別留意乳房發生病變的可能。

國內女性好發癌症首位 乳癌年輕化四成患者未滿50歲

乳癌位居我國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且並非高齡婦女才會得。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增加1萬多名女性乳癌患者,更有2千名女性死於乳癌,而國內乳癌也有年輕化趨勢,好發於45至69歲,較歐美國家年輕約10歲。根據2019衛福部數據還發現,年輕族群癌症死亡率中,乳癌死亡率上升約8.7%,遠超出其他癌症死亡率的數據;而在過去40年中,年輕人罹患乳癌的比例多出近4倍,並有多達4成乳癌患者不到50歲。

不是女性專利病!男性乳房病變更易轉移

男性也具罹患乳癌的風險,圖片來源:中央社。
男性也具罹患乳癌的風險,圖片來源:中央社。

雖然男性乳癌占比不到1%,但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仍具乳癌風險。如果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飲酒過量,或有乳癌病史、曾患隱睪症、男性女乳症、睪固酮低下的男性,更要特別留意。若男性胸部出現皮膚脫屑、紅疹變化、分泌物、乳頭凹陷、無痛性腫塊、局部疼痛、壓痛等,就應交由專業醫師檢查。由於男性胸部的脂肪組織較少,發生乳癌後更易轉移,需早期診斷治療。

勿怕化療延遲就醫 定期檢查+自我檢測確保乳房健康

定期檢查有助及早治療(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定期檢查有助及早治療(圖片來源:iStockphoto)。

乳癌治療方式有很多種,像是手術、放射線、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會根據腫瘤大小、細胞分化程度、轉移與否,以及不同年紀、狀況等因素,採取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千萬別害怕切除乳房或化療,而延誤治療。專家建議,20至40歲女性每兩年應由專業醫師進行臨床檢查或乳房攝影;40歲以上女性則需每年進行一次臨床乳房檢查,政府也針對45至69歲女性,推出每人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補助。除定期檢查外,每個月也需定期自我檢測,以保乳房健康。

後天環境影響大 顧好飲食與運動早發現治癒率高

後天環境對乳癌影響也很大,平時應多加攝取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如蔬果、穀類、豆類,並避免食用高脂肪或燒烤食物;也能透過少酒不菸、養成固定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維持適當體重、保持心情愉悅等方式,降低乳癌發生率。過去則有患者因病灶在私密部位而害羞就醫,使其惡性腫瘤愈長愈大,甚至潰爛滲血,最後錯失黃金治療良機。對此醫師提醒,乳癌存活率較許多癌症高,平均5年存活率為87.3%,平均10年存活率也有80.1%,愈早發現治癒機會就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