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基因檢測輔助「個人化」精準治療 少走術後治療冤枉路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雖早期治癒率高,但死亡率漲幅卻是十大癌症之冠。臺大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復發、轉移問題是乳癌病人術後主要的潛在威脅與風險。

透過基因檢測,可預估乳癌復發或轉移風險的高低。
透過基因檢測,可預估乳癌復發或轉移風險的高低。

過去面對癌症,在手術切除腫瘤後是否會復發轉移,大家沒有明確的把握。主要根據病人的期別或病理的特殊表現,來評估與選擇後續治療。研究顯示,約7成早期乳癌病人屬復發低風險族群 ,部分病人卻曾接受術後放療,忍受無須承擔的副作用,因此仍有病人正面臨過度或過少的治療。

和信治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表示,乳癌基因表現複雜,治療更需因應腫瘤不同的特性,精準地擬定個人化的治療方針。現在已有乳癌復發轉移風險評估的基因檢測工具可協助病人正確地掌握治療先機。同時能全面預測「局部復發」、「遠端轉移」兩種風險,準確率高,適合國內早期乳癌病人使用,幫助病人擁有聰明選擇,不用白走冤枉路!

近3成早期乳癌恐發生復發轉移 術後輔助化學或放射治療為關鍵時刻

國內乳癌病人中,6成以上是早期乳癌 ,5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仍有3成早期乳癌病人十年內恐面臨復發、轉移 。黃俊升主任表示,早期乳癌手術切除腫瘤後,醫師會再根據病人的期別、荷爾蒙受體陽性與否,以及HER-2基因的表現來決定術後輔助治療,防止癌細胞進一步「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

現在乳癌的治療已經從「多數為準」的治療準則,邁向「個人化」因人而異的策略發展。
現在乳癌的治療已經從「多數為準」的治療準則,邁向「個人化」因人而異的策略發展。

若患者僅定期追蹤腫瘤發展,是無法有效達到預防腫瘤復發、轉移。臨床上,通常會以放射線治療來控制局部復發,或針對保留、沒有切除乳房,以及淋巴四顆腫瘤以上的病人進行治療;而化學治療則是用以進行全身性「遠端轉移」的擴散控制。

黃主任強調,手術切除後適當選擇放射性療或化學治療對於病人而言,是相當重要且關鍵的時刻,治療不足會直接影響患者未來的風險,但化、放療所伴隨而來的副作用,更也容易使得病人在抗癌旅程中苦不堪言,因此,如何精準判斷輔助治療的「適當性」,為臨床治療上的重要課題。

鄭鴻鈞主任指出,乳癌表現十分複雜,會受到不同病人的基因表現及年齡狀況所影響。舉例來說,第二期的病人,一般術後會建議使用放療來控制局部復發,然而,根據研究僅有約20%會發生術後局部復發風險,而約8成病人恐面臨過度治療,忍受不必要的副作用。對病人而言,更精準的個人化評估方式,可做為術後治療的參考依據。

透過基因檢測,預估癌症復發或轉移風險的高低

近年,已發展出可透過基因檢測,預估出癌症復發或轉移風險的高低,制訂更加個人化的治療方針。但是,鄭主任指出,現有的風險評估工具卻存在三大限制:僅預測遠端轉移、限定特定亞型表現、以白人基因為發展基礎,造成風險評估的盲點。雖然局部復發的死亡風險不如遠端轉移來的致命,但追蹤20年的臨床觀察,有約9成的局部復發病人會演變成遠端轉移,故大多會將局部復發視為遠端轉移的先驅症狀。

最新國際研究指出,不同人種的基因在預後表現上有顯著的影響 ,採用以白人為主的基因當發展基礎,可能會高估亞裔乳癌病人復發風險,而造成過度治療及醫療資源的浪費。

目前新式乳癌復發風險檢測工具,使用華人基因組+臨床因子,評估復發轉移風險發展的檢測,適合國內病人。且涵蓋乳癌第一期與第二期,不論基因亞型皆適用,評估更加全面。同時,也能依照每位病人的基因組表現加上臨床病理資訊,同時評估「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風險。

乳癌「個人化」精準治療 有效延長存活期

黃主任提醒,現在乳癌的治療已經從「多數為準」的治療準則,邁向「個人化」因人而異的策略發展,但不論是哪一種檢測或者是治療方式,病人都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與醫師一同討論後續治療決策,切勿因為對於疾病的害怕或者是錯誤的治療迷思而逃避治療,或者低估疾病的危險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