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為何該接受「術前輔助治療」?醫:高達6成5可讓「腫瘤消失」

「喜歡我的乳房嗎?」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40歲單身粉領族Rebecca在忙碌的工作中突然被宣告罹患乳癌,一夕之間面臨巨變,寫實劇情引發廣大女性共鳴。醫師指出,乳癌中的三陰性乳癌因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有「最惡乳癌」之稱,呼籲年輕型病友接受術前、術後輔助治療,才有機會免除乳房重建。




33歲陳小姐,2年前洗澡時進行乳房自我檢查,意外發現右胸有異物感,就醫檢查為0.5公分囊腫,持續追蹤半年竟確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腫瘤快速長大至4.2公分;抗癌初期先用健保傳統化療,但成效不如預期,所幸有商業保險支持,醫師建議術前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術後持續使用輔助治療,不用切除乳房。



年輕型病友治療困境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陳守棟表示,三陰性乳癌具有預後差、存活率較低、高復發率且容易轉移至肺腦等風險,但隨著乳癌超音波、乳癌攝影等篩檢普及,早期發現罹患乳癌的比率已經大幅上升;他建議年輕型三陰性乳癌病友,若能在治療初期,就加上完整的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可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

陳守棟指出,乳癌術前輔助治療包括化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目的在於縮小腫瘤、減少乳房切除範圍。但早期三陰性乳癌通常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病友目前僅有免疫治療可用,但該治療比起其他方式卻獨無健保給付,使不少病友陷入治療經濟困境。



術前輔助治療6成5腫瘤可消失

「三陰性乳癌病人接受乳癌術前輔助,單純用化療者有51%在術前腫瘤可完全消失,若加上免疫治療則可增至65%。」陳守棟強調,輔助治療的目的在於,可達到保留乳房、減少淋巴廓清並同時降低40%的淋巴水腫風險;也能視術前輔助治療狀況,針對術後癌細胞仍有殘留的病人,提供更適切的術後輔助治療策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教授劉良智表示,三陰性乳癌手術後1至3年是復發高峰期,為了預防復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特別是乳癌分期為腫瘤介於1到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亟需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劉良智說明,目前研究已證實,「化療加上免疫治療」用於三陰性乳癌術前輔助治療的效果最佳,甚至可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率(pCR),即病理上已找不到癌細胞的效果。但目前病人若無商業健保支持,該輔助治療自費需要200萬左右,期盼未來健保納入給付,造福更多三陰性乳癌病友續命。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生理期「乳房脹痛」就是乳癌前兆?中醫:大部分與「1體質」有關
乳癌可以喝豆漿、牛奶、滴雞精嗎?妳不知道的10個乳癌必知飲食原則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乳癌為何該接受「術前輔助治療」?醫:高達6成5可讓「腫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