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藥「泰莫西芬」會造成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醫解答婦癌迷思

乳癌與子宮內膜癌皆是女性婦癌殺手之一,透過臨床觀察也發現罹患乳癌的患者,也容易罹患子宮內膜癌,甚至乳癌的用藥泰莫西芬,也可能提高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病人還該不該吃藥呢?

「子宮內膜癌與大腸癌、乳癌等病症也往往有高度相關。」台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專任教授​鄭文芳表示,一個得乳癌的人,罹患腸癌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比其他人高,且即使將其中一類治療好,也必須持續追蹤,就怕再發現其他癌症。

泰莫西芬對乳房細胞及乳癌是抑制作用,可以很有效預防乳癌復發,但其副作用是會對子宮內膜產生刺激,因此使用後會增加子宮內膜病變的危險。也讓不少病人擔心服藥後,是否會造成其他癌症誕生。

但鄭文芳指出,乳癌病人無論有無吃藥,其體質就容易得子宮內膜癌,因此不管有無吃藥都要做檢查,若有吃藥,篩檢就要更頻繁,不要因為擔心吃藥而導致罹癌,這樣反而會乳癌復發。

如何盡早篩檢子宮內膜癌?

鄭文芳表示,由於子宮體癌要事前篩檢及預防很難,但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測,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病變。對於有在使用泰莫西芬前會建議先接受超音波檢查,了解子宮構造,接著使用半年至一年可以定期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狀況。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科醫師童寶玲也指出,子宮內膜的厚度及型態會隨著月經週期變化,更年期後子宮內膜厚度在5到8mm之間,但在使用泰莫西芬會造成內膜變厚達10 mm或12 mm以上,若再加上有不正常出血,更要特別小心。

根據臨床統計,使用泰莫西芬 5 年內,有二至三成的比例會出現子宮內膜息肉,是良性的病變。除了以超音波篩檢外,透過子宮鏡檢查也成觀察子宮內膜狀況,或者可以在麻醉狀況下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

子宮內膜癌從抹片刷看出端倪

鄭文芳也進一步指出,子宮內膜癌診斷雖然有子宮鏡和子宮內膜切片,會有侵入性或需要全身麻醉的狀況,但隨著科技進步,也可以使用子宮頸刷搭配化驗進行癌細胞的觀察。

例如有些子宮內膜細胞會經過子宮內頸跑到子宮外頸,醫師可以用子宮頸刷片刷出細胞,進行基因甲基化檢驗,如果罹患子宮體癌的話,有些基因會出現甲基化而失去功能,可以發現是否有病變的發生。

病人常見的罹癌徵兆就是不正常出血,例如經期很長、出血好多天及停經後還出血,可以先用子宮頸抹片方式檢查基因甲基化狀況,若癌症機會高,才需要進一步做子宮鏡或內膜切片。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