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術後副作用 中醫針藥緩解

關節僵硬是乳癌患者常見的術後副作用,中醫師劉蕙瑜為患者確認關節活動度。(台南醫院提供)
關節僵硬是乳癌患者常見的術後副作用,中醫師劉蕙瑜為患者確認關節活動度。(台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早期乳癌治癒率高且以手術治療為主,惟術後所經歷的不適症狀常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緊張、精神萎靡等。中醫針灸、藥方調理可幫助緩解治療乳癌產生的不適副作用。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劉蕙瑜指出,治療乳癌產生的副作用,除了術後疼痛外,臨床上也常遇到因為關節僵硬、水腫不舒服的情形。術後傷口局部瘀血、組織液、發炎物質推積,若合併患者免疫、代謝系統機能低下則易影響傷口復原,在中醫屬於「本虛標實、氣滯血瘀」的範疇。2018年發表於《Curr Oncol》的研究中顯示,黃耆、大黃、薑黃等中藥可有效減少乳癌術後滲出液並改善發炎症狀。中藥可加強身體代謝、增強免疫力,其中活血化瘀藥可促使患處生肌祛腐長肉、幫助傷口復原。

另一項術後副作用是關節僵硬,移除病灶組織可能會影響周圍肌肉群與神經,造成術側組織緊繃疼痛、關節活動受限;中醫認為,術後影響患處筋脈使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根據2016年發表於《Oncol Nurs Forum》的研究中顯示,針灸可減輕乳癌術後的疼痛、惡心、焦慮等症狀,利用針灸疏通經脈、活絡氣血,氣血通調則疼痛減輕。至於水腫不消的情形,中醫認為手術及放療影響氣血脈絡、瘀血積滯、水濕內停,則為水腫,以中藥活血化瘀達到緩解水腫的效果,輔以針灸疏導經絡、平衡氣血。

劉蕙瑜表示,乳癌患者術後經歷的傷口疼痛、術側側壁緊繃、關節疼痛麻木、淋巴水腫等不適症狀,除西醫常規治療及配合復健外,針灸、中藥治療可有效預防及減輕術後的疼痛緊繃、幫助傷口復原。若疼痛合併焦慮恐慌、失眠等心理症狀,亦可透過中醫調理以緩和情緒,幫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提升存活率及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