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術後沒自信?醫:重建是趨勢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左一)、藝人朱芯儀、衛斯理夫妻檔(左二、左三)、蓓蕾莉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鴻渝(右二)、總經理胡莉莉(右一) 。(圖/蓓蕾莉生技有限公司提供)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左一)、藝人朱芯儀、衛斯理夫妻檔(左二、左三)、蓓蕾莉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鴻渝(右二)、總經理胡莉莉(右一) 。(圖/蓓蕾莉生技有限公司提供)

藝人朱芯儀罹患乳癌,日前接受切除手術,新聞消息傳開,也讓大眾開始注意到乳癌也會發生於年輕女性。根據衛服部2019年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位女性確診乳癌,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年增率更高達30%。

彰化基督教醫院重建整形暨手外科主治醫師林士隆表示,不少患者為了治療乳癌,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單側乳房切除後,又要面臨左右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在,且憂慮遭致異樣眼光的社交心理壓力,導致許多病患失去自信,甚至不想出門抗拒社交。尤其現在乳癌的發生已不再只有年長女性,30多歲的乳癌患者越來越多,雖然隨著療法精進,讓罹癌後的餘命越來越長,但身體不完整所面臨的壓力也變得更久。事實上,現在乳房切除後的重建手術也已經非常先進,手術風險相當低,醫師建議,乳癌病友在治療階段即可先和醫師討論未來重建的可能性,在切除乳房手術治療後,經醫師評估即可考慮進行乳房重建。重拾身體的完整性,對於心情的恢復有明顯成效,全面提升預後的生活品質。

▲彰化基督教醫院重建整形暨手外科主治醫師林士隆。(圖/林士隆醫師提供)
▲彰化基督教醫院重建整形暨手外科主治醫師林士隆。(圖/林士隆醫師提供)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乳房重建對病友來說,不僅僅是追求外觀的美麗,對病友來說,看到失去乳房的自己,也等於是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而乳房又是女性具代表性的象徵,許多罹癌女性從此陷入憂鬱的情緒。因此,乳房的重建,除了恢復平日生活習慣,更代表了心理上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林士隆補充,乳癌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勇氣,所以身邊家人親友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曾經看過不少乳癌病友,因為家人潑冷水而打消念頭,獨自承受疾病後的身體缺陷;也遇過有位媽媽在做切除手術後,自己捨不得再多花錢做乳房重建,但孩子跟先生都全力支持,甚至願意一起省吃儉用,讓媽媽恢復原本的模樣,全家人的感情反而因此更為親密。

至於乳房重建手術選擇,從自體組織移植到乳房植入物皆有,林士隆說,自體組織移植排斥性小,但是疤痕較大,且受到較多先天限制;目前主流的乳房重建手術仍以果凍型的矽膠植體居多,好處是可挑選形狀和尺寸、手術時間短及恢復快、破壞性傷口小。他建議在挑選植入物時,應選擇擁有10年以上長期使用報告,且擁有美國FDA核可的國際認證品牌,安全才有保障,並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而全球使用者突破700萬人的乳房植入物品牌曼陀Mentor,也在台灣推出「曼陀粉紅公益計劃」,希望能鼓勵支持台灣女性,在抗癌成功以後仍能活成想要的自己。計畫在每年10至12月開放乳癌患者申請,免費提供患者重建所需的乳房植入物,期望抗癌成功的病友能透過重新完整身體,享受自信人生。醫師也提醒,罹癌不是人生盡頭,樂觀面對重建,生活品質才是人生精采與否最重要的關鍵。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抗寒!全家限3天「大熱美23元」 火鍋、發熱衣2件6.6折
狗一抬頭「懷裡蹦出小驚喜」!牠掙扎啊啊叫:終於能呼吸
台日足球差異? 職業球員小森由貴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