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入冬常復發,進補有禁忌!如何保養防發作?

秋冬低溫乾燥,不少民眾出現「冬季癢」,乾癬患者更是常在秋冬發作,身體冒出紅色斑塊等症狀,奇癢難耐且多數無法治癒,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這時若再加上薑母鴨、麻油雞或羊肉爐等刺激性食物進補,恐讓症狀雪上加霜。乾癬患者在冬季該注意哪些事?日常飲食上又該吃些什麼?

65歲的陳先生為重度乾癬患者,已有10多年乾癬病史,體表有高達80%的面積受影響。因長期夜市擺攤,作息日夜顛倒,冬天愛吃薑母鴨又愛喝藥酒補身體,口服藥物也因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乾癬問題難以改善。直到後續再至醫院求診,經規律藥物、照光治療及使用健保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才獲改善。

乾癬俗稱牛皮癬或銀屑病,不會傳染,是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的皮膚疾病,與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同屬慢性病,台灣乾癬患者數男女相比差距不大。

一般乾癬主要分為斑塊性乾癬(尋常性乾癬)、雨滴狀乾癬、紅皮型乾癬、膿包型乾癬,以及好發於皮膚皺摺處的反轉型乾癬。據美國國立關節肌肉骨骼及皮膚疾病研究所(NIMAS)指出,乾癬又以斑塊型乾癬最為常見,約佔全部乾癬患者的80~90%,病灶為紅色突起的斑塊上,覆蓋著一層白色鱗片狀的皮膚。通常會對稱出現,在頭皮、手肘及膝蓋四肢區域較為常見。

根據嚴重程度,乾癬又可分為輕度及中重度,輕度為病灶範圍小於全身面積5%,中重度則為5~10%以上。診斷上,另有以一個手掌心所能涵蓋的面積為1%,及「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ASI)」大於10,屬病情較嚴重者。

常見誘發乾癬的風險因子包括遺傳、壓力、感染、天氣變化、皮膚損傷、藥物使用或內分泌變化等,但也有患者確切病因不明。不少患者因皮膚部分區域出現增厚與脫屑情形,從進診間到看完診離開才短短幾分鐘,腳邊或椅子上就出現散落的白色皮屑。部分患者更因病灶位於臉部、生殖器、手腳掌、指甲、關節或頭皮等處,明顯影響生活功能,造成心理衝擊,甚至出現憂鬱情形。

以為灰指甲、脂漏性皮膚炎、腳扭到,卻是乾癬在作怪

乾癬發作部位因人而異,背部、耳後、四肢、頭皮、指甲等都可能發作。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表示,若乾癬發生在頭皮或臉部,不少患者可能誤以為是脂漏性皮膚炎;發生在指甲,可能誤以為是灰指甲;而乾癬關節炎則可能會讓部分患者誤以為是腳扭到,或一般單純關節痛。

70~80%的乾癬性關節炎在皮膚出現症狀後才發作,期間可相隔7~10年,關節炎出現時間與季節無明顯關聯。不少後續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先前病灶多半發生在指甲、頭皮、陰部等皮膚皺摺處。除醫師須注意外,患者本身也可以透過症狀觀察,評估是否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

因輕度乾癬性關節炎症狀不明顯,普遍從肌腱、韌帶及骨頭接合點開始感到不適,患者很容易忽略或誤以為是其他問題。吳南霖說,看診時甚至還有遇到患者說自己腳扭到,但一問之下才發現,患者竟自訴已扭到近一年,明顯不是扭到而是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難根治,部分患者看西醫也看中醫

中醫師許芷庭表示,若乾癬患者為「血熱實證」、有風毒時,病程發展迅速,病灶外觀偏鮮紅色,癢感也較為劇烈。把脈時,脈弦滑且脈搏速度快。部分患者還有口舌乾燥的症狀,舌頭顏色偏紅,舌苔也較黃,糞便普遍呈乾硬狀,整個人就像「火在燒」。

乾癬患者若為虛證,病程較長,患處外觀為淡紅色,與實證多為鮮紅色不同,搔癢感也較輕微。虛證患者把脈時,脈多半較沉也較細,舌質顏色常見淡紅色,舌苔也較少。

在治療上,對實證急症者,中藥普遍使用「黃連解毒湯」及「銀翹散」,可加入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等藥材幫助清熱解毒。許芷庭指出,乾癬患者普遍病程長,容易合併其他內科問題,一般會先開立一週藥量,視患者症狀變化進行調整。

針對虛證慢性期的患者,則會以「當歸飲子」加減治療,為患者補血,減輕血虛問題。血虛患者也常見生風,皮膚容易出現脫屑與搔癢情形,這時則可加入白鮮皮、蟬蛻及刺蒺藜,以達疏風解毒的效果。對於中西藥合併使用的患者,服藥時間須間隔1小時。

除內服藥,中醫針對乾癬也會以外用藥膏或藥水治療。如在患部塗抹膏體成紺色的「青黛膏」,即能有效清熱解毒。不過許芷庭說,青黛膏顏色較容易染色,塗抹時須注意可能沾染衣物。部分患者也會使用紫雲膏,但紫雲膏功效主要為潤膚、止癢及消炎殺菌,減緩乾癬症狀仍應以青黛膏為主。

吳南霖表示,患者維持規律治療很重要,因乾癬患部具「強記憶性」,長出後便有可能重複發作,須定期追蹤搭配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乾癬長愈多、拖愈久,愈難醫治。

冬天進補恐讓乾癬症狀惡化?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吳南霖指出,冬季氣溫低且日照較少,70~80%的患者乾癬症狀將跟著惡化,患者應注意「天氣要轉冷時」及「天氣變很冷時」兩波易發作的時間,多注意自身乾癬情況,若有疑慮或復發應盡速回診。

在生活上,乾癬患者也須做好保濕、盡量減輕壓力、有充足的睡眠、避免抽菸。乾癬與肥胖間也有一定關聯,若患者體重過重,乾癬症狀除可能加重外,藥物療效也較差。

除注意氣溫與水溫外,乾癬患者對一般入冬進補的食物如薑母鴨、麻油雞或麻辣鍋等須多加留意,也不宜大啖補品。許芷庭提醒,乾癬患者不適合食用太滋補及燥熱的食物或調味料,如蔥、蒜、辣椒、胡椒及油炸類食物等,避免因食材較刺激而引起發炎反應。人蔘與黃耆等冬季常見進補食材,也可能因增加免疫系統活躍度,反而加重乾癬症狀。

另外,乾癬可能因壓力、天氣變化等因素誘發,患者除洗澡時避免水溫過熱,也應注意暖氣溫度不能過高。若想要泡澡或泡溫泉,須留意在水中的時間。也盡量穿著衣物遮蔽皮膚,避免乾癬傷口暴露在外與冷空氣接觸。

延伸閱讀:

乾癬無法根治?乾癬治療4方法,乾癬原因、症狀一次看

皮膚乾癢怎麼辦?皮膚乾癢5原因、乳液使用7祕訣公開

乾癬如何治療及照護?避免7大地雷食物、習慣,皮膚才能不生病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