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眼症乾的不只是眼!不用藥,走路就能改善乾眼症?

乾澀、眼睛發紅、視力不佳,恐怕是乾眼症作祟。除了使用人工淚液、消炎藥,靠「走路」也能改善症狀嗎?中醫師來解答。

照境中醫診所院長王翊錞日前於社群上發文,指出有病患患有嚴重乾眼症,自述休假1.5個月期間,每天走1.5萬步以上,乾眼症幾乎不藥而癒。他表示,「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古人誠不我欺,肝疏鬱,通膀胱經,膀胱經通了,水就來了。」

走路疏通經絡,可以改善乾眼症?

乾眼症治療在用藥外,也非常注重個人日常的用眼習慣與保養。王翊錞強調,走路改善乾眼症是因走路可刺激「膀胱經」及「膽經」運行,藉由盡量在天黑前走路,也可以減少肝氣鬱結的狀況,協助疏通體內經絡。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則表示,膀胱經為人體內最長的經絡,從目內眥起,往後、往下延伸至腳部。若患者本身是因膀胱經堵塞導致乾眼問題,確實可透過走路疏通。

不過她指出,散步可作為日常的運動,對身心有益,但乾眼症患者病因不見得全然源於膀胱經不通,因此想靠「日行萬步」紓緩乾眼,可能只適用部分個案,並非通則。民眾若有乾眼相關問題,除了觀察自身狀況和體質做適當運動外,應請醫師進行評估與提供治療建議。

若造成乾眼症的原因是因為膀胱經堵塞,日行萬步有可能可以改善,但建議仍先詢問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圖片來源 / Freepik
若造成乾眼症的原因是因為膀胱經堵塞,日行萬步有可能可以改善,但建議仍先詢問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圖片來源 / Freepik

乾眼症不單只是眼睛乾?

王翊錞表示,中醫古書《諸病源侯論.目澀候》提到「液竭者目澀」,意味著水沒了眼睛自然乾,但乾眼可能只是外顯的症狀,在治療上依然須先追本溯源。

賴睿昕指出,中醫會以「內因」與「外因」做區分,其中再分實證與虛證。乾眼症「虛證」患者多因年紀大腎水不足、肝腎陰虛或氣血虛等原因,導致液體輸布不均。

乾眼症「實證」患者則普遍為火氣大、常熬夜的「肝火旺」或「脾胃濕熱」等性質。賴睿昕說明,因肝經開竅於目,熱會讓水分蒸發,導致乾眼,而飲食過油或過辣則會導致濕熱,連帶影響淚腺淤阻。

針對外因部分,則可能是因平常用眼習慣不佳,例如用眼過度、眼睛盯著螢幕太久沒眨眼等。又或是因常吹風、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從事工作環境常有煙塵等「燥邪」因素導致。不過,相關症狀及體質在醫師看診時會有更細部的分類與診斷,對症下藥及調整生活習慣才能改善乾眼症。

無論是肝腎陰虛、氣血虛還是肝火旺,都有可能導致乾眼症。圖片來源 / Freepik
無論是肝腎陰虛、氣血虛還是肝火旺,都有可能導致乾眼症。圖片來源 / Freepik

中藥+針灸,中醫從3點切入治療乾眼

治療乾眼症,王翊錞說主要會從「通道」、「物資」、「動力」3要素進行治療。

1. 通道:人體內通道以經絡為主,若經絡出現瘀、濕、鬱等情形,可透過針灸或按摩等補瀉手法調理。不過因經絡互相影響,須由中醫師進行全面檢查,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2. 物資:存在人體內的「液」容易因熬夜或飲食不均衡而有所減損,造成肝腎陰虛或胃陰虛,又或是電腦、手機、電視等螢幕看太久,忘記眨眼導致眼睛的液不足而罹患乾眼症。賴睿昕表示,經醫師問診,可能會根據患者情況使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或「滋腎明目湯」等中藥滋養肝腎;若為肝火旺則會以「洗肝明目湯」或「甘露消毒丹」等清肝熱、治脾胃濕熱,視情況調整中藥或進行加減。

3. 動力:王翊錞表示,動力在乾眼症的治療上主要可分為「動力足但運轉被擋住」,以及「動力不足」兩種。動力足但運轉被擋住如同經絡阻塞,可用藥也可以針灸治;而動力不足主要原因為現代人運動量較少或大病初癒,導致體內陽氣不足,可透過「補中益氣湯」或「桂枝湯」調理,促進循環改善乾眼症不適症狀。

賴睿昕說,乾眼症針灸部分因眼睛周圍有膀胱經、胃經等經絡,可於眼眶周圍「魚腰」、「攢竹」、「四白」、「承泣」等穴位採近部取穴的方式針灸。同時也可在遠端穴位例如手部「養老穴」、「合谷穴」,或位於足部的「足臨泣穴」及頭部的「頭臨泣穴」進行按壓。

除了用藥及針灸,乾眼症患者也應多運動、鍛鍊頸部及背部經絡,飯後也建議要散散步,在梳理肝脾臟腑的同時,也促進腸胃蠕動,避免脹氣及增加體內「液」的吸收及輸送,避免乾眼。

延伸閱讀:

痔瘡症狀不只出血!5大原因讓人長痔瘡,6招預防

白木耳熱量極低!10大功效美容、止咳,銀耳料理推薦

全民大缺碘!吃錯「它」恐增甲狀腺癌風險,營養師教3招補足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