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及識別「昏厥」前驅症狀!保護發病後的自己

(記者林意欽/台北報導)日前一位40歲媽媽觀看兒子施行牙齦切開手術,因為畫面太過血腥,導致昏倒送醫。另一位21歲男大學生,參加演唱會時突然暈倒,經民眾施行心臟按壓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電擊後,其即恢復自主心跳及呼吸,後續由救護車轉至急診求治。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兩例皆為典型的「昏厥」病例。

更多引新聞:長期頭痛暈眩腦瘤風險就高?醫師教你如何診斷、治療腦瘤

圖/「昏厥」雖然通常癒後狀況良好,但了解誘病原因,預防發生才是避免危險的重要課題。(取自 pexels

昏厥的定義為腦部血流供應不足造成暫時功能障礙而導致意識喪失。特色有三個,突然發作、歷時短暫、自發性完全恢復,大腦血流中斷只須超過6~8秒即可引起意識喪失,常見原因有迷走神經性昏厥、心因性昏厥、姿勢性低血壓導致。

血管迷走或血管抑制昏厥:

此為最常見的一種昏厥,其原發機制為強烈生理或心理刺激如疼痛、恐懼、焦慮、咳嗽,導致迷走神經活性增強,進而降低心跳和血管舒張,使得心臟血液輸出量下降,腦部血液灌流不足產生頭暈及昏倒等症狀。其他觸發因素可能還包括吃太多食物、喝酒、密閉空間及環境濕熱,其臨床表現幾乎一定會有前驅症狀,如:疼痛、燥熱、噁心、嘔吐、頭暈、眼花、蒼白、盜汗、手腳冰冷最後失去意識。

心因性昏厥:

昏厥可能是由心臟構造異常或心律不整所致。常見心因性昏厥有以下幾種原因:瓣膜性疾病、原發性肺高壓、肺栓塞、病竇症候群(心跳過慢)、陣發性心室頻脈、心肌病變、心肌梗塞。上述原因導致的昏厥易反覆發作且常常沒有前驅症狀,後續產生的併發症也較多,需由醫師安排檢查以釐清發生原因。

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在姿勢改變之後,昏倒之前沒有明顯徵兆。其昏厥可能是體內水分缺乏導致(如:水分攝取不足、嘔吐、腹瀉、月經出血、使用利尿劑等)

其他原因:

A:腦部血管病變導致昏厥,因腦部血管病變狹窄使血流供應減少,讓血管變窄的可能原因有動脈硬化、血栓、栓塞等。

B:腦部器質性病變如癲癇,伴隨肢體抽蓄。

C:其他原因導致的昏厥的情況有低血糖、貧血、過度換氣等等。

圖/「昏厥」原因可大可小,識別前驅症狀,做好預防動作才能保護自己,減低發病後的傷害。(取自 pexels)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強調,在臨床可經由詢問詳細病史、釐清暈厥前相關症狀以及過去有無類似經驗,另外安排實驗室抽血檢查、腦部影像檢查、周邊血管超音波、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並且監測病患躺、坐、站姿勢變化的血壓,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心導管檢查及傾斜床測試,加以鑑別及排除心因性抑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昏厥。

對於患有迷走神經或血管抑制導致的昏厥,除了檢視目前相關用藥外,對於有前驅症狀的患者需衛教病人識別前驅症狀,且「盡快放低身形」以避免摔傷;而有姿位性低血壓的患者,建議每次從床上坐起時放慢行動,先於床邊坐至3~5分鐘,以利讓血液有緩衝的時間能夠順利運送足夠的血量至腦部,避免姿勢性低血壓發生,且應確定沒有頭暈症狀再下床行走較為安全,而行走過程中須確保有人攙扶或可輔助行走之工具,並應適當的水分和鹽分補充,亦可考慮彈性襪及束腹使用。

不管昏厥原因如何,理應盡早就醫以評估其昏厥之病因,並且對於惡性心律不整引起之心因性昏厥病患,應考慮盡早置放植入性去顫器以減少後續病發症,昏厥雖然大都癒後良好,但反覆發作會影響病患生活品質,患者除了應就醫了解病情外,在日常生活也應該避免誘病發生。

更多引新聞報導

陽帆24歲女兒神複製《分手擂台》招牌動作!現場來賓一看全爆笑

同步認愛!禾浩辰被爆與吳品潔同居 坦言:給我們一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