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保育鳥類黃鸝育雛 嘉義鳥友驚喜記錄

南部中心/鄭榮文、陳芷萍   嘉義縣報導

生態攝影師在嘉義縣一棵雨豆樹上,拍到二級保育鳥類黃鸝鳥育雛的畫面,親鳥刁著食物餵食雛鳥,還會將雛鳥的糞囊吃掉,或帶到外面丟棄,避免被天敵發現,親情流露,令人動容。


珍貴畫面!二級保育鳥類黃鸝育雛 嘉義鳥友驚喜記錄
珍貴畫面!二級保育鳥類黃鸝育雛 嘉義鳥友驚喜記錄


雨豆樹的葉子底下,藏著一隻色彩鮮豔的黃鸝鳥和三隻剛出生的雛鳥,只見雛鳥個個伸長了脖子,張大嘴巴,一直要爸媽餵食。而親鳥其實有一對,公鳥母鳥輪流飛到外面覓食,帶著蟲、果實等食物親自餵食,親情流露,相當感人。

生態攝影師蘇家弘表示,「去年前年都是只有一隻育雛成功,今年非常的難得(有三隻),在育雛的時候爸爸媽媽都非常的勤憤,去抓一些蝶類蜻蜓還有蛾類,還有種子來育雛,有時會看到偷別的鳥類的蛋來育雛,育雛的時間都是十分鐘到十五分鐘,有育雛一次。」


珍貴畫面!二級保育鳥類黃鸝育雛 嘉義鳥友驚喜記錄
珍貴畫面!二級保育鳥類黃鸝育雛 嘉義鳥友驚喜記錄


每年3到7月是黃鸝鳥的繁殖期,一次可產4、5顆蛋,但只會有1到3隻幼雛存活下來。生態攝影師推估,這三隻雛鳥出生約4、5天,此次還拍到親鳥把幼雛的糞囊吃掉或是帶到外面丟棄,以免被天敵發現。生態攝影師蘇家弘指出,「把雛鳥的白囊就是糞囊吃掉,有時會帶到外面丟棄,以免天敵來覓食我們雛鳥。」

黃鸝在東南亞和東北亞是常見的鳥類,但在臺灣因為受到人為獵捕、樹木修剪、環境開發等因素,導致黃鸝族群數量銳減,全台一度只剩200多隻黃鸝鳥,2004年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生物,2008年改列第一級的瀕臨絕種生物,經過十年保護,2018年回復至第二級。近年來保育有成,環境改善,黃鸝族群擴散,在高雄、嘉義都開始有黃鸝鳥的蹤跡。生態攝影師呼籲民眾,黃鸝繁殖的時候,不要去過度干擾和靠近,避免嚇到他們。


原文出處:珍貴畫面!二級保育鳥類黃鸝育雛 嘉義鳥友驚喜記錄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生質發電"雜草當燃料" 澳洲燃煤電廠拚轉型
牠不一定可愛! 水豚君大口一咬 女子小腿血流如注
台東漁港驚見長腳黑色怪魚 魚販「1舉動」網友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