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哥/劉光軍

劉光軍

對於二哥似乎沒有留下什麼太多的記憶,唯一印象較深的大概就是有關他的婚事了。二哥的婚事有些複雜,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二哥已經定下了婚約,村裏稱這個為“拿小帖”。後來聽母親說在二哥十五六歲的時候,父親在村裏的幾個好友就開始為二哥張羅起了婚事,目標是同一個生產隊一位姓李的姑娘。他們當時特別熱心,也沒有和二哥商量商量,就包辦了。而且很快就“拿了小帖”。這個過場就意味著倆家自此以後就成了親家了。在後來的幾年時間裏,兩家雖然來往不算太多,但也沒有什麼違和的事情。二哥和那個姑娘幾乎也沒有什麼交集,淡淡的,形同路人。“四清”的時候,那個姑娘參加了“四清工作隊”,在此期間她自己搞了一個對象,這種行為在當時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俗話說:磚牆坯牆,沒有不透風的牆。她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二哥和父母的耳朵裏,當然他們也和其他人一樣對這種事情是不能夠接受的,所以很快就解除了婚約。

面對現實,村裏的人也不能說什麼,畢竟錯不在二哥送邊。可父親的那幾個好友卻並不甘心,他們很快又為二哥張羅了一門新的親事。人還是本村的。奇怪的是,他們仍然沒有經過二哥的同意,也沒有像其他的人那樣先讓他們“見見面”,就匆忙地再一次“拿了小帖”。後來邯鄲熱電廠到村裏招工,二哥被招走了,成了工人。這時候女方開始擔心二哥會退婚,因為他們知道二哥打一開始就不待見這樁婚事,所以他們就動起了腦子,“親家公”就三番五次的到家裏來找父親,要求也給他姑娘也找個工作。事有湊巧。次年馬頭電廠又到村裏招工,父親就讓她去了。本以為這樣就可以“門當戶對”了,誰知道還是沒有能夠逃過一劫。這一年,部隊到邯鄲熱電廠招兵,二哥又參了軍,走的時候,兩家都到鄭鄲去送行,姑娘也去了,兩個人也見了面,但自始至終都沒有說一句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全程沒有互動。這時候,雙方家長估計這樁婚事也不會太順利。他們沒有看錯。有一天父親忽然接到二哥的來信,要求解除這樁婚約。父親回信勸說也沒有效果,只能遺憾的告知對方。這次村裏的人就有了想法,似乎是二哥的錯。

三年過後,二哥復原,依舊回到了電廠上班。後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妻子,結婚後一直幸福的生活到現在。由此可見,婚姻真的是雙方的行為,剃頭擔子一頭熱看來是真的行不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