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危害生態 彰化剷逾2萬㎡

有灘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互花米草,2010年首度在大肚溪口被發現,10年間快速蔓延,淹覆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彰化縣政府爭取水利署補助經費,今年開始移除工作,已經完全移除2萬6198平方公尺,生態變化待進一步監測和調查。

外來種互花米草10年前入侵台灣中西部海岸,北從淡水河口、大甲溪口高美溼地、大肚溪口溼地,一直到濁水溪口溼地都有大面積分布。

互花米草地下根莖生命力旺盛,每年生長約1至10公尺,在潮間帶形成高密度單物種植物群落,其他植物無法與它競爭,許多底棲生物、水鳥亦無法在密集生長的互花米草間覓食,減少生物多樣性,並威脅漁業發展、阻礙水道運輸等。

彰化縣農業處爭取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近千萬元,以生態迴避方式避開候鳥期,今年3月開始進行移除。目前剷除工作完成,含地下根莖面積2萬6198平方公尺,並訂出為期1年後續管理,以避免互花米草復生;至於去年有環團發現,附近初估有至少10公頃原生種雲林莞草,也號召志工加入復育行列。

農業處強調,為避免殘株逸散,施工中進行網具圍塑區域,以人工割除互花米草上半部後,再進行機械挖除地下根莖,移除的植株在清除淤泥後,以太空袋集中裝運至基地外堆置區晾乾、送焚化爐銷毀。

剷除後溼地呈現大面積裸露泥灘地,生態環境變化待進一步監測和調查記錄,值得關切是附近田尾排水的化學需氧量數值偏高,須加強汙染源頭控管,避免水質惡化;一些地區移除地下莖後,底質更劣化,部分地區物種數量減少或消失,部分區域則吸引更多軟體動物,大眼蟹也有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