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我們中國人」言論為何令人失落憤慨?中國強迫表態的目的是什麼?

文:黃凱祥

最近五月天在演唱會的一句:「我們中國人」引起了許多的議論,許多歌迷表示難過以及不理解,但同時也有其他的歌迷表示尊重以及理解,不管如何相信這個時候五月天乃至於追隨他們多年的粉絲,心中一定都有些矛盾的情緒。

筆者試圖頗析這些矛盾心態的根源為何者?對藝人來說他們有什麼樣的身不由己?政治與藝術之間是否能夠達成所謂的「壁壘分明」?中國此舉的目的為何?最後則探討在政治與藝術互相沾染的情況下,政府的可能作為為何?

失落情緒的根源

要探討這些失落的情緒,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層面:

莫忘初衷

我們知道許多台灣的藝人從本土發跡,隨時間過去漸漸有邁向世界的機會,這其中除了藝人們自身的努力,台灣人民的支持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台灣人的關注與發覺,想必如今許多藝人可能仍舊沒沒無聞。

因此從這層意義來說,這些藝人可能必須背負著某種責任,即他們必須記住當初發覺以及支持他們的台灣人民,白話的說就是一種莫忘初衷的概念。

而當藝人們選擇表態「一個中國」想必會讓許多粉絲認為他們忘掉了初心,進而產生失落甚至憤慨的情緒。

向錢低頭的低道德性

在如今資本主義的社會中,金錢的影響力不言而喻,但在許多時候,社會某種程度有意的認為某些事物與金錢進行掛鉤時將損害其道德性,所以我們很常聽到:「談錢就傷感情了」筆者認為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些藝人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解釋就是,中共要求這些藝人必須在政治以及中國市場之間做出選擇,當這些藝人選擇向錢的方向看齊時,做出類似支持兩岸統一的發言,這種在國家以及金錢之間選擇金錢的行為,也會使得部分粉絲感到不滿。

不過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我們看看許多藝人如今的處境,影響力的逐漸擴大背後,就意味著要養更多的人以及需要更多的開銷,也要對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兼顧一定程度的關心以及責任,如果放棄了部分市場導致公司出現虧損乃至於倒閉,這絕對也是他們所不樂見的。

不過談到這邊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政治可以不要跟藝術搞在一起嗎?」

政治與藝術是否能夠壁壘分明?

許多時候我們會覺得經濟與科學最好不要跟政治有所觸碰,因為這些事物在被政治觸摸後好像就會漸漸得變質,最後變成服務政治的一種工具。

而藝術更是如此,當代藝術產業給人的印象是歡樂與放鬆的感受,跟政治這種黑暗的事物連結,也會讓人在體驗藝術娛樂中增添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

例如,我很喜歡這個樂團,可是他們既然是這樣的政治傾向,那我還要不要繼續支持他們?因此理想上我們都覺得政治一定要跟藝術壁壘分明才行,而藝人們也會有意識的避免談論到政治。

不過筆者這邊舉一個例子,過去在進行經濟學的研究時,總認為經濟學應該要與政治進行脫鉤,才能真正的確保其具有的科學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演,我們發現許多經濟事件的發生,根本難以透過經濟學理論本身進行詮釋,後來我們才漸漸覺得經濟與政治是一個脫鉤不了的關係。

而藝術產業好像也是如此,尤以在政治敏感的國家更是如此,以日韓來看他們的藝術產業也同樣因為歷史與政治而困擾著,而台灣則有一個最廣為人知的周子瑜事件。

所以可以說雖然我們理想上希望政治不要沾染藝術,但現實上似乎仍難以達成,政治與藝術就是無法壁壘分明。論述到這邊讀者可能會直指一個核心的問題即:「中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中國的目的

站在中國的立場,其可能覺得透由這種方式能夠間接影響到藝人粉絲們的政治傾向,藝人發文表示支持兩岸統一,粉絲們就會支持兩岸統一,透由藝術來進行政治性的統戰。

但真的有被此舉影響的粉絲只能說比例真的很低,甚至可以說忽略不計,數據上我們可以觀察兩岸統獨的民調,很明顯的並沒有因為中國此舉而往統一的方向靠攏。

不過在從另一個較為深層的層次也同樣可以進行思考,這樣的舉動似乎可以達到分化粉絲群體的功用,怎麼說呢?

以生活化的方式解釋,假設某些粉絲表示尊重藝人表示支持「兩岸統一」的立場,但他們卻可能會遭遇另一群粉絲批判,質疑你們這些粉絲目中還有國家嗎?而被這樣批判的粉絲則會覺得超級不爽,認為這樣就是目中沒有國家嗎?

而另一方面某些粉絲表示難以理解決定逐漸脫粉,部分粉絲可能會說政治與藝術不佔邊以及沒有那麼那麼嚴重啦,但在另一群粉絲看來他們就是覺得很嚴重。

因此中國此舉,某種程度也能使得粉絲們從藝術的對立拉升到政治性的對立。當我們理解了中國可能的目的,以及政治與藝術似乎無法壁壘分明時,這時就必須看政府如何應對。

政府的作為

為何在這個時間點藝人們紛紛表態,進而掀起了如此敏感議題的討論?

筆者認為跟總統賴清德於520上台,以及其就職演說有很大的關係,其在對中的立場上更為強硬,因此中國勢必以硬實力的軍演以及軟實力的藝術影響來加以回應。

這樣的情況是否有解?又或者根本不用解?

有人會認為根本不需要解,直接讓藝人們紛紛的表態,然後讓偶像們被部分粉絲淘汰,而他們去追尋另一個國家的明星,例如韓星等等,這的確是一個方式。

然而同時也要思考這樣的作為,代表著台灣的部分藝術產業可能會因此承受衝擊;而另一方面中國可以影響台灣的明星,同樣也可以影響部分的韓國明星,因此當中國應用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勢必有可能對除了台灣以外國家的藝人有著深刻的影響力。

而另一派人則主張,總統應該要具有政治的藝術,把一些是事實但說了會激起兩岸情緒的語言收起,同時對中國表達一些善意看能否獲得一些好的回應,這也是一種方式。

如此政治力對於藝術的衝擊可能降低,但在作為時必須努力維持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避免因為保護某個產業而失去掉整個國家的主權。

總結來說,粉絲失落的情緒源於對於偶像們忘掉初衷的難過,以及對於偶像們向金錢低頭所產生的厭惡情緒,同時社會對於政治與藝術不應該互相沾染的理想,可能只能流於理想,在現實上實在無法達成。

而中國這樣的舉動雖然無法影響統獨意識,但卻可能產生一些分化的效果,最後政府到底要如何化解這樣的危機又或者不化解,則端看其政治上的藝術。

延伸閱讀
六都首長「颱風政治學」聲量成績單出爐!高雄災情嚴重,陳其邁好感仍奪亞軍?
【講座】李雪莉、楊貴智:新聞社交時代如何突破社群離散,與讀者建立真實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