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老得特別快?《超高齡紅利時代》作者:沒思考高齡市場,就是沒思考未來

超高齡時代來臨,懂得見風轉舵,才能避免被人口結構改變的衝擊淹沒。《超高齡紅利時代》作者、未來人口學家布萊德利.雪曼接受《康健》專訪,他給台灣什麼解方?

一場迎面而來的超高齡風暴,亞洲,首當其衝。

「西方國家花了約250年左右『變老』,但像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卻分別只花了70年、50年和30年,十分驚人。」透過越洋連線視訊,未來人口學家布萊德利.雪曼親口對《康健》記者剖析人口現況。他的新作《超高齡紅利時代》,一上市就引起各界矚目,被視為超高齡時代的趨勢聖經。

雖然風暴無可避免,你我仍有可能毫髮無傷,甚至逆勢扶搖直上,關鍵是,懂得見風轉舵。

台灣人口金字塔變形中 雪曼:不能只生產給小孩的商品

就過往歷史紀錄來看,人口數「不增反減」的情形多半是因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瘟疫,又或是戰爭或殖民等原因造成。「因為生育率下降導致的人口減少,還真的是人類史上頭一遭,」雪曼表示。

聯合國曾估計,全球人口到了2086年將停止成長,但雪曼預測,全球人口的減少,或許會提早在2050年左右開始發酵,隨著人口減少邁向高齡或超高齡化社會的速度,也會變得更快。

以台灣為例,雖然2025年才要邁入超高齡社會,但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22縣市中,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基隆市與屏東縣6縣市的65歲以上人口,就已經突破20%,意味著台灣有超過4分之1的縣市已「搶先」搭上超高齡社會列車。

「像台灣的人口型態改變非常迅速,如果業者還是不斷地在做給小孩的商品,沒有考量到高齡者的市場,很明顯就沒在為未來著想。」雪曼說,不只台灣,現在許多國家的人口金字塔都已經「變形」,不再是原本正三角形的形狀了。

勞動力短缺怎解?雪曼祭3招

不只消費市場目標客群得大洗牌,勞動市場也因為高齡化而人力吃緊,雪曼建議可以從「聘雇高齡者與更多女性」、「運用科技輔助」及「放寬移民限制」3面向規劃解方。

以快速進入超高齡時代的日本為例,當地目前每10人,就有1人是80歲以上長者,職場上看到高齡者的身影也日漸普遍。為彌補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政府努力讓更多女性及高齡者投入職場,希望能讓缺口縮小。

日本也將科技用於減輕勞動力負擔。像迴轉壽司店的興起,雖然減少人與人的互動,但也讓壽司店節省了一定的人力成本,未來相似的科技應用,也會出現在其他服務產業。另外像是醫療、長照等領域近幾年也開始大量應用科技,以彌補人力不足造成的勞動力短缺。

雪曼認為,在抵禦超高齡化帶來的衝擊上,放寬移民限制以增加人口有其必要性,「東亞國家之所以『老得快』,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少有移民。」過往不少人的心中會有所謂的「美國夢」,嚮往在歐美國家生活,但顯少有所謂的「亞洲夢」存在。他表示,如果一個國家能對移民敞開心胸,也有良好的移民制度,能吸引好的移民入籍,就有韌性對抗超高齡化人口的轉變。

超高齡海嘯如「氣候變遷」,雪曼:觀念不改必定變窮

除了政策解方,要真正在超高齡時代逆風翻盤,固化的觀念得「打掉重練」,就連科技巨擘也不例外,「馬克.祖克柏(Facebook創辦人之一)曾經說『超過40的人都沒辦法做出對的決策』,但他今年也已經40歲了,這樣是不是就代表他的決策能力也要打折?」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甚至產品的DNA,雪曼點出科技大廠蘋果(Apple Inc.)的包容性就極強,在門市及總公司都能看到老中青「三代同堂」工作的情景。他們販售的產品也因為符合多數人需求、使用上順手易操作,再加上價位較高的特性,讓不少中高齡族群愛不釋手。

「老化是慢慢發生的,人們是慢慢地變老,而不是一生下來就老。如果因為外表或生理構造,對特定族群有某種偏見,真的是一件很愚蠢的事。」雪曼表示,對高齡者的年齡歧視,可能導致企業無法因應未來超高齡化時代的發展,在人才雇用與商品設計等面向上,也難以做出正確且聰明的決定。要解決年齡歧視,不能只靠高齡族群出力,必須和年輕族群一起努力。

「我們存在的社會,還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社會,」雪曼說完搖搖頭,表示未來世界只會變得愈來愈老,過往以年輕人為主的觀念與企業行銷手法,都必須改變。雪曼強調,超高齡海嘯如同「氣候變遷」,社會如果想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面對,不久後很可能會嚐到社會福利系統與經濟崩潰的苦果,「我們的生活還是會繼續過,但會變窮很多,也會有更多弱勢族群需要協助,」他說。

●【 康健超高齡社會終極解論壇:提早啟動 活躍老化!】​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會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解?又有哪些機會?

《康健》攜手全球及台灣頂尖權威機構 6/27 邀您同場互動交流,共同探索更精準、更有意義的超高齡社會終極解方!限量席次報名,活動詳情搜尋康健【AA人生活躍轉大人 】

延伸閱讀:

得舒飲食降血壓怎麼吃?得舒飲食5大原則、一日菜單

【國衛院】觀念解‧台灣篇|AA人生 活得快樂最重要

【麥肯錫】觀念解‧全球篇1|有意義的老化,社會參與至關重要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