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20年過後 IMF仍洗刷不掉當初的汙名
有一張照片到現在仍陰魂不散跟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1998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照片裡時任IMF總裁 Michel Camdessus雙手交叉於胸前,看著時任印尼總統 蘇哈托忍痛簽署紓困協議,要求大幅削減支出,進行痛苦的改革。
鑒於亞洲殖民歷史所賦予的象徵意義,這張照片界定IMF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的反應–出手太重,有些人抨擊IMF的作法使得危機惡化。
「那張照片很傷IMF形象,」前IMF歷史學家、現在是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的James Boughton說。「因為IMF已經背負壞老闆的形象,而且他們從很遠的地方介入,開始發號施令。」
如今,距離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已經20年過去了,對於IMF當時要求撙節支出的做法,爭論仍在持續。外界對IMF的責難是手段不夠靈活,沒有考慮到傷害了泰國、印尼、 南韓等國家的一些迅速變化和特殊的情況。
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幾年,IMF的建議包括開放資本帳的指導,這與後來這些國家資本帳失衡脫不了干係,因為投機性資金湧入,公司大肆舉借外債。
批評者說金融風暴期間IMF提供的意見同樣糟糕。當時IMF呼籲亞洲國家升息,以重建外匯存底,增強對本幣的信心。同時,鼓勵政府緊縮財政政策,為銀行紓困清理空間,並降低經常項赤字。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借款成本升高,加上削減預算,反而扼殺經濟復甦。
蘇哈托時代的印尼財長 Fuad Bawazier認為,IMF的作法適得其反。那時雅加達推動IMF的計畫,結果街頭暴力、搶劫 頻傳。
「IMF導致情勢惡化,」他說。「IMF開出的藥方,在我看來,情況適得其反。」
最近,外界認為IMF在提供建議時更靈活了。
曾經擔任IMF中國部門的負責人、現在是康乃爾大學貿易政策資深教授的Eswar Prasad說:「IMF現在更願意反躬自省,質疑自己長久以來的正統觀念,不排除嘗試其他解決危機的方式。」
IMF也有長足的進步。先前它倡導「包容性」的成長–顧及政府支出與社會安全網–甚至軟化了對資本管制的立場。
即使如此,IMF的行為仍爭議不斷,希臘的經濟危機就是一個例子。IMF主張給予希臘較寬鬆的撙節支出,爭取歐洲債權人減免債務,如此一來希臘經濟才有復甦的空間。對於IMF的支持者來說,這證明該組織展現了靈活的做法。但是對亞洲一些觀察家來說,這代表IMF偏心,對歐洲比較好。
像野火一般
捍衛IMF的人說,亞洲20年前的問題在IMF介入前早已根深蒂固;他們認為,未察覺到危機擴大不能只歸咎於IMF。
新加坡Asean+3 Macroeconomic Research Office首席經濟學家 Hoe Ee Khor說:「我們都非常驚訝,沒有料到這場危機會像野火一樣蔓延。」
他說:「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我們沒有見過規模如此之大的危機,也沒有料到影響所及會這麼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