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海嘯來襲》台灣進入生不如死時代 學校將面臨比10年前更嚴峻的倒閉潮

面對少子化越來越嚴重,台灣有為數眾多學校即將面臨生存問題。(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台灣社會面臨低生育率困境,政府在2018年提出了《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蔡總統還把少子化提高至國安層級,試圖改善日益嚴重的少子化、高齡化現象。不過政府新推出諸多政策卻未發揮功效,去年出生人口數更是創下13.8萬歷史新低。當人口負成長已經持續四年,人口負成長海嘯儼然成形,少子化、高齡化已是大趨勢,短期內看不出逆轉跡象,接下來勢將影響國家發展所需勞動力、生產力、兵源以及學校生源不足等嚴肅國安問題,首當其衝的海嘯第一排就是學校。

台灣已經進入生不如死的時代。

2022年台灣人口出生數是13萬8986人;死亡人口是20萬7230人。出生人口創下歷史新低,出生跟死亡數之間的差距高達6.8萬。面對如此險峻的問題,所有人必須做好準備。

或許你會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當然有,一旦就業人口萎縮,勞動力高齡化,影響的是國家財政。姑且不談整體社會,光就教育品質就面臨至深且鉅的影響。

學校、兵源、財政將如骨牌般遭人口海嘯沖垮

台灣目前有2626所小學;國中734所;高中514所;大學149所。

若是持續以這個出生數來計算,小學平均一個學校新生數53人;國中是189人:高中是270人;大學(不含研究所)933人。加上人口集中在就業區,這意味著學校將面臨比十年前更嚴峻的考驗,未來學校倒閉會是顯而易見的。

前幾天,我去幫忙一所私立高中轉型,因爲面臨到教育部專輔的壓力,若是提不出好的策略,恐怕就會走入歷史,除了幫他們打氣,也重新再定位學校的發展方向。定位清楚,我看好這所學校的未來。

但其實台灣的學校走下坡,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學校內部出問題。

所謂內部問題其實很多:包含保守、不團結、內耗、教學落後等等,通常內部人員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所以在自我檢視中,往往找不出問題來。無法對焦現況,就無法對未來找出關鍵路徑。

一旦路徑對了,要再度奮起,其實不難。但台灣還有為數眾多學校,面臨生存問題,面對未來提不出鮮活意象。就我個人的經驗,有些方法可以參考。

給學校生存的9點建議

一、 徹底呈現問題:要真誠地看到學校在社會發展中呈現的問題,以前好,不代表現在沒問題,全部攤開,才能一個一個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從人文中定位未來:這包含三到十年學校的發展方向,如何形塑學校的價值觀、願景發展等等,真的學校文化決定一切。

三、 學校需視學習型組織:師生員工都必須不斷與時俱進,尤其面對外在挑戰,不是一句少子化,就把責任歸因外在,逆流中一樣有前進的案例。

四、 需要有持續進步的支持系統:透過跨校、跨域、跨界合作,讓組織有個支撐組織前進的後台,這樣才能保持競爭力。

五、 需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老師與學生需要朝向解決問題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前進,不能只是在知識中打轉。

六、 以合作取代競爭:小校越來越多,老師孤軍奮鬥,尤其校內更需要『打群架』,彼此相互支援,這也是優質文化的基石。

OECD提倡福祉連結

七、 走出校區,形成區域創生社群:學習不能只在圍牆內,更需要提早接軌社會,讓學生關心周遭,學習要反映真實世界。

八、 系統運作與專案管理:當關鍵路徑對了,還需要不斷溝通並且專案管理。讓決策透明化、執行意義化,並且讓組織成員的個人發展扣合組織目標,這樣力量才能集中。

九、 最後,組織成員身心調適:教職員工是學校的資產,讓組織成員的身心健康擺在第一位,當然關心成員的健康,是指正常運作的軌道中,需要關心與調節成員的節奏,避免產生身心調適問題。

聯合國2030年OECD已經在談福祉連結,勢必已經無法獨善其身,其中揭示學習應包括素養的養成,並透過行動來加以實踐,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呢?其實最艱困的時代也是彰顯問題解決的時代,教育不是就是呈現價值的模式嗎?與其等著洪流來臨,倒不如逆流而上,找到好的方法。

從解決問題,連結真實世界,我想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陳清圳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債券ETF夯》國內投信公司掀追募潮 這檔近半年受益人數飆破4.5萬人
房市兩極化!少子高齡化房價會跌?除了興建成本建商曝房價居高不下的關鍵
你正在蹲「好人監牢」?小心人善被犬欺

更多相關新聞
居家保母高齡化 恐迎雪崩式斷層
銀髮就業族突破百萬 企業進用中高齡人力意願增
勞動力老化開快車 學者籲改善職場歧視為要務
北市扶養比破50%壓力大!2工作人口照顧1老幼
「不婚、獨老」台灣2大恐怖趨勢:375萬無偶戶長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