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智慧醫療

2003年大眾化的一項商品 —— 電動車,除了以電池為動力外,也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多種智慧裝置,不但讓AI被世人琅琅上口,也讓資訊科學各個熱門領域中枯坐了48年冷板凳的AI,終於揚眉吐氣。

目前各車廠紛紛推出綠能車,因電池技術已非常成熟,再加上減少碳排的全球共識,人類大多數汽車改為綠能車已指日可待。但是,要成功運用人工智慧讓汽車都像特斯拉一樣的自動駕駛,大部分車廠就不敢訂出時間表了,因為,人工智慧的技術門檻遠遠高於電池。  

人工智慧到底難在哪裡?從1955年到今日,68年間只出了特斯拉這項大眾產品。我1991年短暫就讀卡耐基美侖(Carnegie-Mellon)大學,上過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三位「人工智慧之父」之一赫伯特.賽門(Herbert Simon)的課,兩年前也在台北一場演講請到盛名的資訊科學家講AI,內容竟幾乎完全相同。

相關理論30年幾乎沒再發展或幾近成熟,缺乏的關鍵是一位推手,一位有遠見、像堅持大量運用AI在特斯拉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人工智慧缺乏的是,看得更遠的實踐者,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人工智慧缺乏的是,看得更遠的實踐者,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人工智慧孤寂許久,智慧醫療等待有遠見推手

人類1946年發明「電腦」,除了高速運算、精準繪圖、龐大資料庫之外,有一小群科學家在想「這機器能不能像人一樣思考」。1955年在常春藤學校達特茅斯學院任教的約翰.麥卡錫教授(John McCarthy)教授,定義這高難度領域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

難度高、要苦等的領域最缺的是研究經費和遠見企業家的共同推動。到2003年特斯拉誕生以前,卡耐基美侖的賽門教授,幾乎沒有企業支持,只靠美國國科會的研究經費。

1957年研發出「能思考下西洋棋」的AI系統「深思」(Deep Thought),數度挑戰世界冠軍皆敗北,後來IBM投入經費後,1997年才打敗世界冠軍。西洋棋是小眾活動,沒有馬斯克這種企業家的青睞,後繼無力。

另一令人扼腕的實例是「AI醫療」。麥卡錫教授後受聘史丹佛大學,當時大力爭取與史丹佛附設醫院合作,1972年研發出可診斷細菌感染的AI系統MYCIN,成效雖好,但僅持續六年就再得不到醫院支持,據說因院長「不認為資訊類的AI重要,醫學才是醫院的唯一重點」。

有了馬斯克的堅持後,全球都興起了AI熱,但口號滿天飛,實事乏人做。稍早前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舉辦智慧醫療國際研討會,在蔡長海董事長帶領下,邀請美國國衛院專家、美國微軟副總裁、Google台灣總經理,及國內各大醫學機構頂尖學者,針對人工智慧與相關醫療應用的最新發展,舉行15場演說。

更重要的是,蔡董事長親自督促每項科技,要實際運用在醫院中,就像2003年的馬斯克,親自擔任執行長,確保尖端智慧成功的運用到它的汽車廠。回顧人工智慧的發展,其實,一直有源源不斷的理論創新者,但它難度極高,一般企業家大都是快速獲利的追求者,人工智慧缺乏的是,看得更遠的實踐者。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再次顛覆城市的充電樁
手機壞了的那二天
綠能時代創新,除了跟進更要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