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法擬納同性等3族群 民間團體正反意見分歧

懷抱1歲雙胞胎,48歲的巫小姐和先生求子十多年,還曾跨海到日本就醫,原本一度想放棄,直到去(2023)年因長輩病危盼望抱孫而再度就醫,在第4代AI人工智慧試管嬰兒技術下終於順利懷孕。

巫小姐說:「真的沒有想到這次一試就成功了,我覺得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很值得,我年紀也蠻大的,我覺得這樣可以鼓勵其他的夫婦不要放棄。」

台灣人工生殖技術不斷精進,試管嬰兒成功率高達4成,世界排名僅次於美國。在少子化浪潮下,衛福部國建署5月中旬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將讓同性伴侶與單身者人工生殖合法,另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

不孕症權威醫師李茂盛對此表態力挺,認為既然同婚都已經合法,理當也適用人工生殖。

李茂盛指出,「少子化是一個國安問題,如果是國安問題的話,當然政府很多的補助要進來,立委的幫忙(立法)也需要。」

台灣家長守護婦幼權益協會理事長魏書珮則認為,「因為必須要用到第三者的精或卵,甚至是子宮,這個就牽扯到更多,會容易造成沒有照顧到兒童的利益。」

有民間團體仍認為此舉有違倫理,各界對草案意見分歧,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政府重視少子化議題,會持續蒐集各界意見。

邱泰源表示,「只要合乎法律倫理,這我們是很開放,因為醫生學醫就是希望民眾有需要、家屬有期待的事情我們就來做。」

邱泰源日前表態,人工生殖牽涉倫理與社會各方角度,衛福部立場是要從倫理爭議中找出「符合人道與國際潮流」,希望在草案預告期7月13日前找到共識,力拚年底送入行政院。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人工生殖法擬納同性等3族群 民間團體正反意見分歧
國健署提《人工生殖法》草案 對象增同性配偶等3族群
人工生殖修法公聽會再度登場 正反意見場內外持續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