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結合AI技術 大數據篩選胚胎達「精準生殖」

台北市 / 綜合報導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女性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齡,超過35歲,已經屬於高齡產婦,不只卵子數量大幅減少,染色體異常跟流產機率也增加,而在生產高齡化的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面臨不孕的難題,不過在科技進步之下,AI現在也被運用在「人工生殖」上,可以觀察胚胎的發育趨勢,並且進行「大數據」分析預測,篩選出著床率更高的胚胎,達到「精準生殖」,一名45歲的李老師,在經歷太魯閣號意外之後,也透過先進的生殖技術,圓了生孩子的夢。

緊緊的將兒子攬在懷裡,李老師跟丈夫眼神中滿是寵愛,因為懷中的小寶貝得來真的不易,個案丈夫唐先生說:「那時候已經失敗很多次了還做了染色體檢查原本以為機會很大前一家已經花了一百多萬。」人工生殖個案李老師說:「教都教別人的小孩,一直很想要有自己的孩子,但試了好幾次都失敗,那時候我真的是信心潰堤,但那年回台東去掃墓剛好遇到那件事,對我人生影響很大我想說就再試一次。」

老家在台東的李老師,2021年4月2日清明節連假,坐在408車次太魯閣號第八節車廂,準備返鄉掃墓,沒想到生死一瞬間,人工生殖個案李老師說:「那時候我在滑手機,聽到喇叭聲接著像坐咖啡杯天旋地轉,我感覺到我腳不能動,但看到一個小女孩被壓在椅子下,我花了20分鐘一邊叫一邊爬過去,因為真的好痛把他拉了出來。」

事發兩年多,再回憶起當時狀況,李老師哽咽到沒辦法完整敘述,情緒難以平復,但當時他沒想到的是,搭上這班人生最靠近死亡的列車,卻也改變了她的人生,人工生殖個案李老師說:「我感覺到了人生的無常,所以我想要再試試看,但可能用不同的心態所以就再回來找了曾醫師。」個案丈夫唐先生說:「我們都知道年齡是一個很大的關卡,但是就想說再試試看,其實每一次都是一個煎熬。」

歷經生死交關後,在太魯閣意外中腿部骨折的李老師,決定再次踏上求子之路,在歷經五次取卵從中培養出11顆囊胚,最終篩選出狀態最好的一顆植入,沒想到一次就成功,2023年暑假45歲的李老師喜獲麟兒,其實像李老師這樣的個案不在少數,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面臨不孕問題,盛行率比國民病之一的糖尿病還要高,而且現代人晚婚,像是李老師這樣年齡區間落在45到49歲的女性,發生不孕的機率,比國民健康署鼓勵生育的25到29歲女性,高出13.8倍,想要自然懷孕難上加難。

20坪的無菌胚胎實驗室內,將近10位胚胎師套著髪網戴著口罩不停忙碌,有人緊盯螢幕,有人則是小心翼翼挑選胚胎,不過想助有媽媽夢的不孕症女性一臂之力,秘密武器還有它AI選胚系統。小心翼翼把裝著胚胎的培養皿,從箱中取出放入藍白相間的大培養箱,並且開始進行設定,這台機器是高階Time-lapse胚胎縮時攝影培養箱,可以在胚胎發展過程中,日夜不間斷每10分鐘就拍下一次胚胎照片,並透過成千上萬張照片,讓胚胎師可以全程精確掌握,胚胎的發育速度型態變化跟外觀。

人工生殖中心胚胎技術長黃詠翎說:「像這顆胚胎,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成熟的卵子,桑盛期獨立細胞開始融合,難不出獨立細胞的型態,假如這個前核時期,在晚上,你(胚胎師肉眼)就會看不見。」

接著透過全球連動共享的AI胚胎數據庫,替胚胎評分,篩選出著床成功機率相對高的胚胎植入母體,人工生殖中心胚胎技術長黃詠翎說:「像是35歲以下就只能植一顆,那精準就很重要了,就是有跟沒有的差別了,那35歲以上雖然可以植入兩顆,所以之前要精準,很多人會去投靠染色體的產前檢查,那個就是很貴的項目,每一顆切片分析成本就好幾萬,所以AI不失為一個,你胚胎狀況還不錯,很多選擇的情況下,可以輔助挑選的工具,用數據去推算。」

使用AI比對與歸類,替每一個胚胎打分數,植入搭配PGS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以及ERA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在最適合的時間植入條件最好的胚胎,相互搭配之下可以將著床成功率提升到七成五以上,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啟瑞說:「可以一次只植入一顆胚胎,植入那顆最好的就好,因為高齡產婦其實八成胚胎都是不好的,不用浪費錢跟時間植入不好的,而且以前要植入很多顆,而且多胞胎身體通常都比較不好,會早產色弱等問題,出生要住小兒加護病房,在金錢上面壓力也很大。」

每一次植入胚胎,對不孕夫妻的心理生理甚至經濟狀況,都是挑戰甚至已經成為負擔,因此衛福部國健署,2023年的試管嬰兒補助再擴大,只要不孕夫妻有一名具中華民國國籍就可以申請,而且補助次數跟費用,也從原本的每年1次最高15萬元,改為以療程次數做計算每胎最多6次上限40萬,政府實際補助與AI運用,雙管齊下,希望減輕還在求子路上煎熬的夫妻各方面壓力。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碳費費率待審議 預計113年第一季決定
採購韓國不良快篩遭質疑 疾管署:依合約換貨
台灣凍卵族增加 人工生殖法限「異性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