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堂】氣候暖化的善水挑戰

「上善若水」,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汪中和提到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裡的這句話,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是一切生命的根本,但為何善水今天經常變惡水?正是人類自己破壞了地球的生態平衡。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開發化石燃料,原本八十萬年來穩定存在大氣層裡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最高不超過 300ppm,最低 180ppm,在狹窄的範圍裡自動調節地球冷暖循環,但人類偏偏把大氣層裡二氧化碳濃度一路飆抬,1950 年代已突破過去八十萬年上限,2020 年達到 414ppm。

美國NASA將過去百年地球表面溫度變化做對比,地球真的無處不發燒了!換算有 69 億顆廣島核彈的能量!汪中和警告,海洋吸收 93.4%的熱能,大氣層吸收 2.3%,地殼吸收 2.1%,高山冰川兩極冰原也吸收了 2.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水的載體,吸收了龐大熱能也改變了地球能量循環、生態平衡、水文循環。」無怪乎高溫熱浪頻繁,颱風越大越粗暴,地殼也開始不穩定,冰川不斷消融,海平面正快速上升,而且還會持續數百年!

「大氣層的水氣增加 7%,相當於超過八百萬億噸的水,也相當於超過兩萬多個滿載的三峽大壩蓄水量,現在都在我們頭頂上!這些在天上的水叫做大氣長河,是最近出現的新名詞。」大氣長河來到地表,就造成千年不遇的空前水患,三天之內可以一口氣把一整年的雨下光光!

台灣地方很小更經不起這樣的動盪,降雨量突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汪中和形容就像雲霄飛車,一下子從高峰落到低谷,再從低谷升到高峰,「我們非常好的水文環境現在越來越惡化,水資源運用結構逐漸失衡。」汪研究員提出警訊,「從花蓮到新竹之間好像有一條看不見的水文線,把台灣分成兩部分:花蓮新竹以北降雨量緩步上升,花蓮新竹以南降雨量持續減少!現在乾的部分佔四分之三面積,濕的部分只有四分之一。」

再拿莫拉克颱風來說,一天降下超過 1600 毫米雨量,台灣全年平均也不過 2500 毫米,所以相對的,降雨天數越來越少。地面不足的水怎麼辦?抽取地下水!「1950 年代地下水占一年用水量 5%,1980 年以後超過 30%,都在超限使用,透支給台灣帶來許多新難題:地下水質開始變壞,地層下陷。」

好在,中央山脈像一個大大的海綿,汪中和說一定要好好保護這個綠色水庫,城市則要採取新的生態工法,道路透水化,變成海綿化城市。同時要回收每天 285 萬噸生活廢水,他也希望水價合理化,物以稀為貴才能提醒民眾珍惜,否則當海平面上升之後,預期台灣海岸低窪地首當其衝,台南 2050 年被淹沒範圍可能達 427 平方公里,整個台灣島 1300 平方公里被沒入海中,如果加上暴潮,會超過 2100 百平方公里。

「最後一句話送給大家:面對環境危機,我們有準備,就不會亡。」

看更多→【人文講堂】氣候暖化的善水挑戰--汪中和

【本文為「大愛行」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