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故事車首站抵臺大 陳列分享歷史記憶書寫經驗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4人權故事車-與自由樂讀」校園巡迴活動,將於全臺展開二十場校園巡迴,首站抵達國立臺灣大學,並於日昨在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辦講座,邀請以《殘骸書》獲得2023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同時也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列演講,分享有關歷史記憶的文學書寫,並與在座師生分享自己從這些生命過程中獲得的省思。

「人權故事車」是人權館跳脫地域限制、以走動式展覽方式,走進校園,主動將人權議題帶進各級學校師生面前,透過講座、工作坊等量身打造各年齡層專屬創新互動,啟發思考人權議題。本次講座由臺大中文系劉柏正老師主持,人權館副館長陳淑滿為陳列前輩做開場引言。陳列與臺大師生分享自己與其他政治犯在白色恐怖時期遭遇的傷害,以及出獄後不見容於社會的窘困,並舉自己的作品〈無怨〉、《躊躇之歌》及《殘骸書》為例,分享以文學書寫白恐歷史一路以來的歷程,如同透過回看的視角,以宏觀的角度重新認識、理解與感受。

陳列演講中提到,已故受難者陳孟和曾說,他被關在綠島時最大的痛苦是無法講出內心話,因為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去告密,而事實上,這樣的心理狀態普遍發生在受難者身上。他也坦言自己出獄後曾想去農村種田,不想找其他工作,因為農作物不會背叛你,把你所說的任何話轉去密告。《躊躇之歌》裡的〈藏身〉這篇作品,便是反映這樣的孤單、無助、無告、心酸、苦悶的心理狀態。

《殘骸書》是陳列描述曾被關押、被迫在綠島生活的兩千多名政治受難者,他們茫然悲傷與內疚,以及那種「過去就過去了,好像不曾有過這麼一回事,也好像不曾有過這些人」的心情,彷彿他們的存在是無足輕重,毫無意義。如同向陽老師曾以撿骨來形容,陳列認同,但也表示對於這些人的遭遇與生命情感,事實上是無法如撿骨師一樣完整無地撿拾完畢,但他仍舊必須為這些人寫,不能讓他們的存在變成沒有意義;即使痛苦,也必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