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藝術生活節登場 豐富自由的靈魂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今(2)日於景美園區登場,以音樂會《自由的靈魂》揭開序幕,展開為期兩週表演藝術節目,另搭配《有人・有影・有跡—潘小俠×高仲明對照展》、《天曉之前 思念文物典藏展》以及《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三大特展,透過藝術的多面透鏡,傳達人權議題與價值。

開幕音樂會《自由的靈魂》資深音樂人馬世芳策劃,邀請王榆鈞、巴賴、米莎,以及農村武裝青年,透過音樂向前行者致意,後續還有音樂、舞蹈、戲劇、影像劇場、小說展演、漫遊式劇場、漫畫故事劇場,橫跨原住民族認同及無障礙藝術等多元人權議題。

人權館景美園區也推出3檔各具特色展覽。《有人・有影・有跡—潘小俠×高仲明對照攝影展》由謝佩霓策展,以潘小俠、高仲明2位攝影家穿越千禧年前後的系列作品,兼顧紀實性、故事性及藝術性。潘小俠與高仲明均為攝影記者出身,長期關懷人權議題,他們長年穿梭街頭與偏鄉的第一現場,記錄不容抹滅的世代記憶。

同時《天曉之前:思念文物典藏展》則呈現書信、手札、照片、衣飾、送物單、工藝品、書畫等人權館珍稀藏品,並以時空情境呈現「戰爭世代的好男好女」、「親情篇—春之佐保姬」、「友情篇—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愛情篇—幌馬車之歌」及「卓然煥發的人權樹」等5大主題,引領觀眾跟隨歷史的軸線,藉由承載著時代記憶的物件,認識自由奮鬥的足跡。

此外,《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沈菲比策展,集結王安琪、王淑燕、鄧博仁、沈君儀、林靖偉、吳淑麟6位當代藝術家創作,反芻政治受難者曹開與歐陽劍華前輩的創作,讓身處當代的我們得以與過去的生命交談。

《有人・有影・有跡—潘小俠×高仲明對照展》展出作品。(人權館提供,高仲明攝)

《天曉之前-思念文物典藏展》。(人權館提供)

《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展覽。(人權館提供)

《有人・有影・有跡—潘小俠×高仲明對照展》展出作品。(人權館提供,潘小俠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