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觀察: 結束對華「沉默外交」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聚焦點並不是中國政府對本國民眾的人權踐踏。羅斯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向世人展示,中國是如何阻止國際社會對中國壓迫和管控體制的批評的。

羅斯寫道,嚴重踐踏人權的現象也存在於其他一些國家。“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領導層這樣,以強大的政治壓力和決心去削弱國際人權標准及相關機構,以免上述機構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提出批評。”

回擊國際批評 中國手段翻新

羅斯寫道:“為了阻撓國際社會批評中國在境內實施打壓手段,中國政府一直在試圖削弱國際人權組織。對於來自境外的批評聲,中國歷來都以反對干涉內政予以回絕。但是,在阻撓這類批評方面,中國政府迄今做的並不多。現在,中國政府開始有選擇地對一些國家進行威逼利誘,讓他們在國際舞台上為中國政府发聲,共同參與中國政府對國際人權機制的攻擊。”

羅斯指出,過去幾年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中國對譴責緬甸、敘利亞、伊朗、菲律賓、布隆迪、委內瑞拉、尼加拉瓜、也門、厄立特裡亞和白俄羅斯等國人權狀況的決議投了反對票。而在2018年和2019年,理事會對中國人權狀況進行常規審理時,“中國與會官員對批評者進行威脅,並鼓勵盟友為中國大唱贊歌”。

羅斯寫道,在聯合國安理會,即使面對最嚴重的人權踐踏事件,中國也一貫行使否決權予以阻撓,比如涉及緬甸和敘利亞的議案。

誰都不願同中國作對

羅斯发現:“在國際社會上,中國非但沒有因此受到唾棄,反而受到整個世界的追捧。” 當然,相對於沉默的大多數,也有國家對中國踐踏人權提出批評。比如在2019年7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25個成員國发表聯合聲明,表明他們對中國在新疆的所作所為深表憂慮。

作為回應,中國也組織盟友发表聯合聲明,對中國“在新疆的反恐和去極端化措施”表示贊賞。簽署聲明的國家總共有54個,其中包括俄羅斯、敘利亞、朝鮮、緬甸、白俄羅斯、委內瑞拉以及沙特阿拉伯。羅特寫道:“這些專制國家的組合雖然可信度並不高,但是其數量之大,足以說明那些敢於對中國人權狀況仗義執言的少數國家處境多麼艱難。”

為了有效阻止國際社會對其人權記錄的批評,中國政府不僅會動用外交手段,也會利用其經濟實力。羅斯寫道:“一帶一路項目的貸款絕不是沒有先決條件的,事實上,這些貸款會讓借貸國陷入政治上的依賴,並迫使這些國家為中國違背人權的发展道路背書。”

國際社會必須采取應對措施

羅斯在文章的最後寫道:“面對非同尋常的威脅,也應當予以適當的回應。”羅斯呼籲,關注人權的各國政府應當告別“沉默外交”,要開誠布公地指出中國的人權問題。他表示,不應將中國看作是“值得尊敬的伙伴”。是否要為中國官員鋪紅地毯,應取決於中國是否在人權領域取得了進步。羅特呼籲,是否開展國事訪問,應取決於中國是否允許聯合國調查人員進入新疆。

他還要求實施“針對性措施”:對於直接參與了大規模拘押維吾爾人行動的中國官員,應對其采取經濟和其他制裁手段。對於參與拘押營建設和經營、剝削被拘押者、以及為監控系統提供設備和數據的中國公司,應公布其公司名稱,並敦促它們停止上述行為。

不僅官方機構要行動起來,“大學也應向來自中國的學者學生提供研究和批評的自由空間,而不必擔心遭到監控和控告。大學絕不能容許北京當局限制其學術自由。”

作者: Hans Sp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