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館舉辦「藝術與創意表達的自由」線上工作坊 國際組織一起探討藝術與人權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年與美國筆會風險藝術家聯繫組織(Artists at Risk Connection)攜手合作,將舉辦「過去、現在與未來:藝術與創意表達的自由」主題工作坊。為響應本次工作坊,人權館於5月29日及6月5日安排兩場線上工作坊,邀請來自臺灣及亞太地區的作家、藝術家、導演及策展人,分享如何利用藝術作為人權倡議的工具,促進藝術和人權的交流與合作。

5月29日先以「臺灣經驗出發-臺灣如何面對和撫平過往的歷史傷痛」為主題,邀請白色恐怖受難者、現任總統府資政的姚嘉文先生,分享創作歷程。姚資政指出,《台灣七色記》是他身陷囹圄期間的創作,藉由歷史小說的形式寄寓心志,相較之下,出獄後所寫的《第一法庭》則能大開大闔地抒發,不再需要隱藏心思。藝術家蔡海如女士則分享,如何利用各種形式的創作來回顧家族歷史、再現記憶,並串聯白色恐怖受難者子女,共同透過藝術來發聲,進而讓外界也能深入了解白色恐怖事件的存在與對社會的影響性。長期致力於以戲劇結合社會議題的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先生則認為,布袋戲是一種能夠串聯過去與現在的獨特媒介,通過戲偶做為橋樑嫁接,與觀眾產生共鳴,使得歷史不再遙遠。

6月5日則從臺灣擴展至國際,邀請國際講者分享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處理複雜的人權議題。澳洲國家博物館資深策展人Craig Middleton表示,他在規劃與LGBTIQ+議題相關的展覽時,會和同事不斷探問究竟想透過展覽和藏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進而思索如何在制度化的博物館中賦予這些展品意義。他指出,博物館工作者應打破博物館制度化的概念,思考如何對主題進行共融。女性之聲總監Pooja Pant指出,尼泊爾女性經常遭受到性別暴力的威脅,處境艱困,而在女性之聲所策劃的影像展覽中,攝影師關注的不僅是受害者,亦是對類似處境受害者的關懷。記取歷史教訓是邁向未來的關鍵,這些影像也如同史料,保存和記錄下這些事件。泰國宋卡王子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同時是帕塔尼藝術空間總監的Jehabdulloh Jehsorhoh,他強調,在抗爭中除了拿起槍,藝術也能同樣表達他們堅定的立場。帕塔尼藝術空間完全是靠自己和朋友一磚一瓦共同打造,不僅是一個藝術抗爭的場域,也為民眾提供一個分享人權侵害的經歷和創傷的空間。

人權館長期致力於以多元方式推廣人權教育,透過綠島人權藝術季、人權藝術生活節和國際人權影展等藝術活動,提供藝術創作者表達對人權的關注和呼籲的發聲平台,更將人權議題帶入公眾視野,深植於日常生活。接下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藝術與創意表達的自由」主題實體工作坊,將於6月18日至19日,由風險藝術家聯繫組織與人權館合作辦理,將探討藝術家所面臨的風險以及社會可能給予的支持體制,邀請各界共同探討人權議題,深化對人權的認識和想像,一起為迎接更美好無懼的未來努力。

人權館舉辦FIHRM-AP大會暨「過去、現在與未來:藝術與創意表達的自由」工作坊第二場前導分享會。(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人權館舉辦FIHRM-AP大會暨「過去、現在與未來:藝術與創意表達的自由」工作坊第二場前導分享會。(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The post 人權館舉辦「藝術與創意表達的自由」線上工作坊 國際組織一起探討藝術與人權 first appeared on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