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干擾與氣候變遷下的海洋,小丑魚「尼莫」何處尋?

「海底總動員」是一部故事周旋在海洋生物的動畫電影,原英文名叫作 Finding Nemo,直譯過來便是「尋找尼莫」。小丑魚「尼莫」(Nemo)是故事中的主角之一,因電影廣受喜愛,「尼莫」成了「小丑魚」的代名詞。然而,從電影在 2003 年推出至今,甚至未來,「尼莫」將變得越來越難尋找。

小丑魚的種類與主要分布地區

小丑魚(clownfish)是雀鯛科下的海葵魚亞科(Amphiprioninae)的俗稱,是典型的珊瑚礁魚類之一,主要指雙鋸魚屬(Amphiprion)及棘頰雀鯛屬(Premnas)兩個屬,共約有30種,其中絕大部分屬於雙鋸魚屬,棘頰雀鯛屬下僅有棘頰雀鯛 (Premnas biaculeatus) 一種。

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沿海水深 50 公尺以上的潔淨海域,其中也包括大堡礁及紅海兩大潛水勝地,但不存在於大西洋。而在臺灣周邊海域中即有至少 6 種小丑魚,均為雙鋸魚屬,包括克氏雙鋸魚 (Amphiprion clarkii)、白條雙鋸魚 (A. frenatus)、眼斑雙鋸魚 (A. ocellaris)、粉紅雙鋸魚 (A. perideraion)、鞍斑雙鋸魚 (A. polymnus) 及白背雙鋸魚 (A. sandaracinos)。

動畫電影中的「尼莫」是雙鋸魚屬的其中一種,全名為眼斑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ocellaris),又稱眼斑海葵魚,亦有人稱俗名為公子小丑魚或公主小丑魚。
動畫電影中的「尼莫」是雙鋸魚屬的其中一種,全名為眼斑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ocellaris),又稱眼斑海葵魚,亦有人稱俗名為公子小丑魚或公主小丑魚。

與海葵生死與共的小丑魚

小丑魚最廣為人知的習性是牠們會與海葵共生(symbiosis),甚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究竟是互利共生(mutualism)還是片利共生(commensalism)?各方仍持有不同說法,或許因為種類不同或觀察者所見不同而有些微差異。

支持「互利共生」的學者說明,小丑魚因為表面有比一般珊瑚礁魚類更厚的黏液層,可以免受海葵的刺胞觸手攻擊、自由穿梭海葵內外。海葵的刺胞觸手讓小丑魚有個躲避天敵的庇護所;而能進入海葵「心底」的小丑魚也能幫海葵「治療心病」,除淨壞死組織、海中雜質甚至是寄生蟲。兩者之間是相互受惠的。

另一方面,支持「片利共生」的學者則說明這種共生中,或許只有小丑魚是受惠的一方,海葵提供給小丑魚躲避掠食者的場所,但對海葵而言是沒有特別的正面效益。

小丑魚和海葵的共生關係,亦讓其得到「海葵魚」之名。
小丑魚和海葵的共生關係,亦讓其得到「海葵魚」之名。

但無論如何,小丑魚偏好的珊瑚礁棲地中普遍會有海葵的存在,因此假如牠們喜好的海葵減少了,在生物多樣性高卻殺機四伏的珊瑚棲地裡便顯得勢單力薄。因此,海葵的位置及種類都在小丑魚的生活史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

對環境變遷極為敏感的小丑魚

近年來,在南太平洋的島國巴布紐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後面簡稱巴紐)的長期研究中,針對金貝灣(Kimbe Bay)小丑魚終生繁殖成功數(Lifetime Reproductive Success; LRS)來分析,終生繁殖成功數指的是能真正存活下來的幼魚。

結果顯示,小丑魚族群本身適應環境的能力,包括其基因與母體效應(maternal effect)方面明顯脆弱,因此棲地中的海葵種類(因各種小丑魚所偏好的海葵各有不同)與其它棲地環境條件對小丑魚族群影響劇烈。也就是說,只要棲地有小尺度的改變,即使是短期的,也極有可能造成小丑魚族群的不適應環境甚至消失

巴紐已是個相對較不受人為干擾(人類發展指數低)的太平洋島國,便可從中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更不用說其它明顯受到人為干擾的熱帶國家及地區。

人為干擾間接衝擊小丑魚的存亡

近年來,沿海直接的人為干擾包括開發工程、漁業捕撈、觀光遊憩等都對珊瑚礁海域造成極大的傷害。

海岸工程所導致的泥沙覆蓋、水文動態改變等,無疑會在短時間內造成棲地劇變,而漁業捕撈則會導致特殊物種(經濟性或觀賞型海洋物種)消失,且漁具與船錨的影響也會破壞水下的地景,甚至危害到海洋生物的行動能力。

另一方面,觀光遊憩雖然都有頻繁宣導遊客不要刻意干擾海洋生物,但多種觀光業者所產出的民生污染物仍具有潛在威脅,如近年才持續開始宣導避免使用對珊瑚有危害的化學性防曬乳(含有二苯甲酮等十種化學物成分)。除了觀賞魚的獵捕外,遊客行為或許沒有直接影響到小丑魚,但都確實地造成牠們的棲地劣化,間接衝擊小丑魚的生存。

只要棲地有小尺度的改變,即使是短期的,也極有可能造成小丑魚族群的不適應環境甚至消失。
只要棲地有小尺度的改變,即使是短期的,也極有可能造成小丑魚族群的不適應環境甚至消失。

全球均溫升高攝氏1.5度,仰賴珊瑚礁生態的「尼莫」何處安身?

在巴紐的研究已經說明,人類行為直接干預小規模棲地,已經會造成小丑魚族群因難以適應環境而衰退。未來氣候變遷持續下,小丑魚可能面臨更大的威脅。

根據 2018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說明,全球平均升溫若達攝氏 1.5 度,世界至少 70% 的珊瑚礁將消失。其中又以珊瑚白化及海洋酸化的影響最為嚴重。連帶的,仰賴於珊瑚礁生態生存的小丑魚,將面臨族群消失。

在全球暖化的衝擊下,海水溫度升高將導致大面積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而身為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珊瑚若沒有共生藻支撐當地的生產力來源,也將隨著珊瑚的初級滅絕(primary extinction)造成該海域的瀑布效應(cascade effects):與珊瑚礁生態相關的海洋生物將一一面臨滅絕危機,最終導致生態系的崩潰。其中位處初級、中級消費者的小丑魚可能是最先受到次級滅絕(secondary extinction)衝擊的種類之一。

海底珊瑚受到高溫影響至今已不難想像,在 2020 年的臺灣海域,因前一年沒有颱風經過,海溫遲遲無法下降,包括墾丁、綠島、蘭嶼等周邊海域因海溫過高而造成大面積珊瑚白化的現象,演示了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珊瑚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因此,若情況持續惡化,水下「白色荒漠」的光景不久之後將會頻繁發生。

大量溫室氣體造成海洋酸化,恐危害小丑魚與海洋生物

18 世紀以來,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快速增加,其中又以二氧化碳最為明顯,容易溶於水的二氧化碳也逐漸從大氣中溶入海洋,雖然會形成碳酸鈣,但仍有大量二氧化碳是以碳酸氫根(HCO3-)的形式存在於海洋之中,使淺海海域的酸鹼度降低,也就形成所謂的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OA)。

近年來,海洋酸化對海洋生物生理行為的影響逐漸受到關注,而小丑魚也是其中之一。海水酸鹼度的降低會影響幼魚的腦部發育,進而造成後天視覺、聽覺及嗅覺失調。甚至在研究中發現,受到海洋酸化影響的小丑魚,在遇到掠食者時不會逃離,反而會游向掠食者。未來若海洋酸化現象持續嚴重,這些生理失調現象在未來可能會成為無法控制的隱憂,酸化海域小丑魚族群將可能「自取滅亡」。

2020 年臺灣南部墾丁的三個潛水地點發生珊瑚白化現象,氣候變遷和全球變暖已讓臺灣的珊瑚成為了第一批受害者,更可能影響到仰賴珊瑚礁生態生存的小丑魚。
2020 年臺灣南部墾丁的三個潛水地點發生珊瑚白化現象,氣候變遷和全球變暖已讓臺灣的珊瑚成為了第一批受害者,更可能影響到仰賴珊瑚礁生態生存的小丑魚。

臺灣海域的小丑魚與珊瑚礁海洋保護區的管理

小丑魚所在的珊瑚礁生態系不僅是海洋研究的熱點,也是許多遊客前往觀光的熱門選擇。在臺灣周遭海域中有多處珊瑚礁海域,包括本島的恆春半島及東岸海域與多個離島海域。

截至目前為止,離島中的東沙環礁與南沙太平島因地處偏遠與軍事管制下,兩離島沿海的珊瑚礁生態系得以相對完好保護。相對之下,雖然臺灣本島與各個鄰近離島的珊瑚礁海域多已由「國家公園法」劃設為國家公園(如:墾丁國家公園)、以「漁業法」劃設禁漁區和漁業資源保育區(如:台東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以「發展觀光條例」劃設的國家風景區(如:小琉球珊瑚礁所歸的大鵬灣國家風景區)。但因為鄰近人為影響範圍,在劃設與管理保護區的過程中會衝擊到許多利害關係人,故程序上比東沙與南沙困難許多。

臺灣鄰近海域的保護區雖有罰則,但多數保護區仍有許多管理問題,包括:難以減少海洋廢棄物(包括漁具)與污染物及海洋生物盜採等。在缺乏整體性的海洋保護區計畫情況下,管理難以有效整合,保護力依然有限。

海洋保護區有效保護海洋的關鍵是?

保護區整體性規劃將是妥善管理保護區的關鍵。為確實提升保護力,在規劃前期首要進行的仍為當地社區與利害關係人的合作,以及環境教育宣導。普及強調漁業資源、觀光資源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有多個保護區已借助公民科學家(如在地潛水員、漁民等)的力量在協助維護保護區(如進行已標準化的珊瑚礁體檢、成立地方監控機制等)、反映保護區之現況。

然而,在主管機關與相關企業個體治理方面,亟需在未來《海洋保育法》的推動下才能有更明確的罰則與有效的保育行動(如派駐觀察員與當地社區之舉發獎懲機制等)。

小丑魚所棲息的珊瑚礁生態系一直以來都是海洋生態的重要熱點之一,保護區的劃設已是常態,但也因為多種人為因素介入其中,擴大保護區固然重要,但仍須仰賴後續對一般民眾、政府及企業的環境宣導及立法實行才能促成海洋保育的目標。

推動 30% 臺灣海洋保護區刻不容緩

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勢必成為全球趨勢,也將會是經濟、生態雙贏的解法,健康海洋更有助減緩氣候變遷。

綠色和平目前有兩大主要訴求:

  1. 力求政府儘速核准《海洋保育法》並有效執行海洋保育工作。

  2. 政府應與國際接軌,承諾於 2030 年以前保護 30% 的海洋。

邀請您加入連署,和我們一起加速政府送出海洋保育法草案,設立30%臺灣海洋保護區!

延伸閱讀:

 

The post 人為干擾與氣候變遷下的海洋,小丑魚「尼莫」何處尋?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