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學二代 受父命回國貢獻

工商時報【文╱陳碧芬】 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陳思寬的學術研究結合政策分析,是14A央行總裁彭淮南唯一認證。優秀的經濟學家養成著實不易,加了財經院士的父親從小耳提面命,會容易些嗎?「學二代」典範的陳思寬說,小時候在功課上有傑出表現,很容易,愈加成長,愈覺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非常投入、專注,才能一次又一次突破,這正是父親畢生專注研究的精神,期許自己也能承傳。 陳思寬的父親,陳昭南,中央研究院院士,民國97年病逝時,中研院的訃文說明:「陳院士是國際金融領域通貨替代理論模型的先驅,曾為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並籌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前身「三民主義研究所」,擔任首任所長。陳院士於2003年以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榮退後,仍致力於學術研究,擔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及經濟研究所通訊研究員。 陳院士長期協助中央銀行釐訂貨幣政策,自85年12月起擔任央行理事,94年1月改任常務理事,迄今已12年,貢獻至鉅。」 陳院士是台灣第一位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受業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Mundell教授。陳思寬回憶說,父親是「老留學生」,女兒出生兩個月拿到公費赴美深造,當年的連繫、往返都不像現在方便,她「認識」父親已經是幼稚園大班,父親已完成芝大課程,把學位論文帶回台灣繼續撰寫。 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曹添旺是陳昭南指導的台大經濟所研究生,他前後期許多學長、學弟都師承陳老師。2005年冬,陳昭南病中榮獲台灣經濟學會首屆「傑出貢獻獎」,曹添旺代為上台領獎,唯一被交代轉告學界同仁,他「到老還持續在做研究」。陳院士對台灣經濟學界最重大的啟示,是研究成果應投稿國際期刊,他的論文也是SSCI級國際期刊最早收錄的台灣學者作品。陳思寬說,父親為了突破研究創作,認真研究之外,也積極把成果寫出來發表,在父親創造力最高峰的1970年代,和父親的最有趣「比賽」,是比賽投稿。父親投稿學術期刊,還在小學念書的她則投稿國語日報! 陳昭南一生專注研究和喝酒習性,眾所周知,台灣經濟學界老一派最是肯定「智慧隨著酒精濃度而昇華」。陳思寬回憶說,自美返台的爸爸仍專注「研究」,「enjoy」於學術,「菸,酒」終日,小時候很怕父親,父親卻想彌補和女兒成長的空白,特別疼孩子,於是家裡氣氛總是「嚴母慈父」,而且父親經常是「最早回家」的家人,她早上出門上學時,總是會遇到在研究室熬了一整夜、或是和經濟學界叔叔伯伯們酒敘一整晚的父親。 專注學術研究的父親,對於陳思寬的成長過程,有太多的有形、無形影響,譬如,大學聯考選填科系志願時,詢問父親的意見,爸爸給的意見是,「如果沒有特別個人興趣,就念經濟學啊,很有趣」。自己原本也想仗著數理底子好,選讀工科,繳志願表的前一晚半夜爬起床,改成文組,放榜後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大經濟系,成為父親的學妹,「在進入經濟系之前,實在不知道經濟學是什麼!」 此外,台大經濟系畢業,陳思寬申請美國學校,一次就得到頂尖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入學許可,她心想,再次成為父親芝大學妹,應該特別有歷史意義,結果她卻選了耶大,「因為耶大給我獎學金,爸爸說,他沒錢給我自費進入芝大。」 陳思寬進入耶大繼續得到父親好友們的協助,如費景漢院士夫婦的就近照顧,也同時找到真命天子—台大電機系畢業的戴尚義,他4年內拿到耶魯大學電機博士學位、以及貝爾實驗室的職缺。這對人生勝利組正準備在美國展開職場衝刺,父親又來電了:「都回台灣!」 「國家投注資源培養人才,父親認為應該為台灣作出貢獻」,陳思寬說,感念父親的堅持,讓她才能以台灣為發揮所長的舞台,讓學術終能貢獻家園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