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余登發點燃台灣民主化火苗 余玲雅感謝為臺灣付出

圖:余登發是臺灣第一位黨外縣長,南臺灣政壇余家班的掌門人。(余玲雅提供)
圖:余登發是臺灣第一位黨外縣長,南臺灣政壇余家班的掌門人。(余玲雅提供)

「臺灣有今日的民主自由,要歸功於當年余登發勇於對抗威權」,前省諮議長余玲雅感觸很深,感念祖父一生為臺灣民主犧牲奮鬥。

余登發是臺灣第一位黨外縣長,南臺灣政壇余家班的掌門人,出身農家,年少時愛讀書自力奮進,熱愛法律知識,曾任高雄農田水利委員會主委、橋頭鄉長、高雄縣長、國民大會代表等,畢生致力推動臺灣民主,因長期支援「黨外」運動,被稱為是「臺灣民主先驅」。

余玲雅表示,近日一位教授撰寫有關祖父叛亂案的政治救援與民主運動,才意識到原來橋頭事件又過了一年,這是一個令人難忘、也絕對不能忘的重要日子,因為那一天點燃台灣民主化火苗。

余玲雅提到,當年國民政府執政,黨外人士呼籲就算分南北兩地,也絕對要團結一致,因此北部由黃信介主導,祖父則為南部領導,想不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一日晚間,祖父及父親被以通匪罪名逮捕,官辦報紙甚至以聳動的謾罵式標題及報導,指控接受華國鋒派令,擔任臺灣「南區司令官」。

余玲雅指出,被捕的消息傳開後,黨外人士認定這是一個警訊,由於汙衊手法粗糙引發眾人不滿,同年隔天,橋頭爆發大型示威活動,即使處於戒嚴令的威脅下,黨外人士仍態度堅硬拉著「堅決反對政治迫害」的布條要求釋放兩人,這也成為國民政府實施戒嚴三十年來,第一次的政治示威活動。

余玲雅感慨的說,當時祖父已七十六歲,患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疾病,卻不獲准保外就醫,直到美麗島事件後,才准許保外就醫,雖然服刑平安出獄,但逮捕事件的後續發展,對於臺灣民主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余家未被打倒,反而為爭取臺灣民主,取得奉獻更多心力的機會。

令余玲雅無法釋懷的是,余登發死於八卦寮住宅血泊中,「當時臺美名法醫判定他殺,但法院仍以跌倒致死偵結」,雖然當年的罪名已透過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撤銷、回復名譽,但死因仍撲朔迷離,哽咽呼籲政府重啟調查,讓死因真相大白。

橋頭事件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也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余玲雅強調「看了這次的總統大選感觸很多,一個黨要成功、要壯大,不單只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需要花長時間的耕耘、透過團結合作,才有辦法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