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台灣醫師的文化夢 林哲雄 (1939~)

林哲雄(筆名林衡哲),1939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初中讀宜蘭中學,高中讀建國中學,大學第一年讀東海大學外文系,之後重考進入台大醫學院。在他的學生時代因為喜歡看「傳記文學」、「文星雜誌」等刊物,非常嚮往胡適、夏志清、殷海光、李敖……等人的作品,也喜歡閱讀西方的偉人傳記如羅素、史懷哲、羅曼羅蘭……等著作,同時也是古典音樂貝多芬迷和卡爾薩斯迷,總之他是一個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人道主義的信徒,也是西方文化藝術的追求者,他自己說大學畢業出國以前對台灣文化是完全無知的文盲,但對西方的古典音樂、存在主義、心理分析、現代藝術、名人傳記卻十分著迷。在他大四的時候,他首度翻譯《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經李敖推薦寄給文星書店的老闆蕭孟能,沒想到被列為「文星叢書」第142本而出版,並得到稿費4200元,當時是相當大的一筆收入,也鼓舞了他年輕人的熱情,於是他再接再厲翻譯了《羅素傳》和《羅素回憶集》二本書,當時文星書店已因李敖文章觸怒了國民黨而遭關閉,他只好去拜訪隔壁「長榮書店」的張清吉老闆,沒想到張老闆將這二本書列為「新潮文庫」創刊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出版,結果竟然暢銷,讓他在大學畢業出國前又邀集了台大醫學院同學10多位加入翻譯西方名著的陣容,也開啟了當時新潮文庫的風行,其中有名的例子譬如廖運範翻譯的《佛洛伊德自傳》,賴其萬翻譯的《夢的解析》,鄭泰安翻譯的《文明的哲學》…等都是。

林哲雄1968年前往美國,擔任小兒科醫師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天主教醫院服務,讓他有機會聽到伯恩斯指揮貝多芬《彌撒曲》的現場演出,心靈震撼不已,從此他每星期至少兩晚在紐約的林肯中心和卡內基音樂廳值班,發誓要聽遍所有20世紀音樂大師的演出,就這樣聽了幾百場音樂會,把當醫師領的薪水都花光了,卻也培養出他日後撰寫樂評的一身好功夫。出國後又有機會參加台灣同鄉會的活動,聽到海外台灣人的政治演講,又參加了黃彰輝、林宗義等人發起的「台灣人自決運動」大遊行,也聽過彭明敏教授的演講,讀了《自由的滋味》,終於使他的台灣意識萌芽,而開始了台灣文化尋根的追求,他做起了「台灣文藝復興運動」的文化夢。1978年他搬到了南加州,遇見了台灣音樂家蕭泰然,開始與當地熱心同鄉舉辦「台灣文化之夜」邀請林昭亮演奏蕭泰然作品,也每年邀請台灣的作家如楊逵、張良澤、謝里法……等演講,1983年他邀集好友於洛杉磯成立「台灣出版社」發行台灣文庫,立志要出版300本台灣人物傳記,到了1997年他返台服務之前共出版了42本著作。

林哲雄後來經陳永興推薦應花蓮門諾醫院邀請於1998年回到台灣花蓮服務,他雖看小兒科病人,但他主要興趣是舉辦音樂會和文化講座,他又結合國內文化界朋友成立「望春風出版社」繼續在美國未完成的台灣文化之夢,結果到2011年他中風結束出版社工作,共出版50本書。雖然沒有完成他偉大的文化夢想,但他自己也寫了幾本可以流傳後代的作品,例如《西方音樂巨人-馬勒》、《蕭泰然傳》、《菲律賓國父-黎剎傳》以及他自己的《八十回憶》。相信他的熱情和理想會長存在台灣醫界年輕一代的心中!


林衡哲醫師與其著作《林衡哲80回憶集》。圖/遠景、民報合成
※本文將收錄於《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