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難?兩個字讓過勞日本變快樂

書名:尋找全球幸福關鍵字/作者:海倫.羅素/出版社:創意市集

拜當代科技之賜,人們花在家務事上的時間,從每週60小時降到了每週11小時,但這種事不可能登上報紙頭版。根據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的相關數據和最新一期的世界銀行報告,過去25年來,世界上飢餓的情形下降了40%,兒童死亡率也只有過去的一半,赤貧的情況更減少了2/3。同樣的,這三份數據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在推特上成為趨勢話題。

這是因為若前途一片光明,就沒什麼好報導的。身為人類,我們對負面事件的記憶較深刻,但這不代表環境中只有負面事件,我們必須刻意記住正面的事,否則就無法改善情況。

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尋找幸福,不管是全球幸福調查中名列前茅的國家、榜上無名的國家也一樣,藉著學習這些幸福之道,我們可以找到更多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同理心很必要,了解世界上其他人認為重要的事,理解不同國家對幸福的看法,甚至會影響我們未來與他人的互動。

比起購入更多我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我們從經驗獲得的喜悅反而大得多。

雪國芬蘭人穿內衣在家喝酒

「Kalsarikännit」指的是「穿著內衣褲在家裡喝酒,不打算踏出家門」的行為。這個詞彙出現於1990年代,2000年代初期開始在網路上流行,2014年才被正式編入芬蘭語言研究院的線上詞典。

某次寒流來襲,社群網站上瘋傳一張圖,圖上是各國的氣候以及該國人民的性格差異。瑞典人用「雪球大炮」來描述寒冷的天氣;英國人稱之為「來自東方的野獸」;芬蘭人則稱它「星期三」。芬蘭人懂冷,芬蘭北部有馴鹿,雪深及腰,還有美麗到應該要有專屬Instagram帳號的日出。芬蘭南部因為太靠海,不會下雪,但還是「冷到臉痛」,這是我來自芬蘭南部的朋友提娜說的。

「好處是穿著居家休閒褲、頂著素顏也可以出門,因為沒人會看到你。離你最近的鄰居大概也有20公里遠,所以根本不會碰到任何人。」提娜說。

「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解釋Kalsarikännit,他們馬上就能了解,也懂其有趣之處。」瑪莉安對我說這話時,語氣中帶著一點自豪。瑪莉安來自赫爾辛基,我們是大學同學。「在芬蘭,我們從小就大概知道Kalsarikännit是什麼意思,但是要到30幾歲,時機才真正成熟。你懂的,這時的你不會一天到晚想要出門了:你不想打扮、不想化妝、不想踏出家門,但你還是想來幾杯啤酒,所以不如待在家裡穿著內衣褲喝酒——這每個人多少都幹過吧?」

一直到1917年,芬蘭才重新成為獨立國家,所以從國家的角度來看,芬蘭還是個嬰兒。「我們是個新的國家,」瑪莉安說:「所以在某些程度,我們還在找自己。」

不過整體而言,芬蘭正健康的成長。芬蘭名列全世界最安全、治理最有方的國家,社會進步風氣名列世界第二名。這主要歸功於推動芬蘭國家主義運動的學者,因為從獨立至今,有將近30%的國家領導者與政府官員,都是大學教授。

但是芬蘭最著名的平等,也面臨著特有的挑戰,因為當平等被打破時,就會出現暴動。「舉例來說,你在芬蘭中了樂透,」瑪莉安告訴我:「嫉妒的人會比替你開心的人多。最好有一個樂透得主地下組織,這樣他們就可以彼此聊天,因為其他人都超恨他們!」芬蘭收入最高的前一萬人,每年都要在被稱作「國妒日」(National Envy Day)的這一天公布收入。

瑪莉安承認:「我們必須提醒自己芬蘭的生活有多幸福,還有能外出身處大自然中有多美好。但我感覺,若要老實說,大多數芬蘭人也很喜歡獨自待在室內。畢竟,回到家感覺真的很好。」馬上脫掉運動褲,打開啤酒?「當然囉!我們可是芬蘭人,Kalsarikännit是必需。」

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若生命給你椰子枝,就把它削成你自己的板球棒吧。

高標準日本人學習「不完美」

「侘寂」——侘為「簡約」,寂為「年邁、耗損之美」。侘寂是一種接受短暫、不完美的世界觀,摒棄了所有「完美」的概念,轉而欣賞事物原本樣貌,並醉心於生活原本的質地與其複雜性,以及瑕疵的美感,例如不對稱的臉孔、歪七扭八的蔬菜以及帶有裂痕的容器。

過去十年,我在日本待過一陣子,我仔細研究這個國家,還從電視節目中得到許多新奇的體驗,但我還是不懂侘寂。經過了好多人的指點,我才開始對這個概念一知半解。

日本文化對錯誤的容忍度並不高。「我們不喜歡失敗,這是我們的原則,」來自廣島的設計師紀子告訴我:「在日本,我們很害怕出錯,如果有觀光客來問路,對英語沒自信的日本人就會說:『No, Sorry!』而不願意承擔說錯的風險。」在辦公室出錯更是大災難。「如果是我自己可以收拾的事情那還好,但如果我必須和親朋好友坦承失誤,我會覺得很丟臉。」她說,這就是矛盾之處。在這個社會中,高標準是常態,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來說,這些標準看起來很像「完美主義」,但是在日本,這很一般。

過勞死在日本是職業傷害,2016年,日本政府的第一份過勞死白皮書記載,平均五個員工中有一個有過勞死的風險。日本的工時比其他已開發國家長很多,員工的年假通常放不到一半。「這是很嚴重的問題,」紀子坦言:「就連一些流行語,例如『生き甲斐』(生命的意義),看起來好像與幸福有關,事實上卻還是講求責任,而不是重視享受。也就是說,你的『生き甲斐』可能是你的工作,但不代表這會讓你感到幸福——只是你會為這些事物努力。」

「侘寂是攫住幸福的片刻,」紀子告訴我:「我們努力工作,然後到大自然中休養、充電。很多2、30歲的都市人會盡量在週末投入大自然,讓自己恢復元氣。」侘寂要我們欣賞四季的美麗深奧,像落葉、散落在風中的花朵以及被青苔覆蓋的岩石。「這可以穩定人心、減輕壓力,幫助我們回到原本的生活。」紀子告訴我。

「我們不會每天都記得要這麼做,」紀子說:「但這是理想狀態,我們緊握著『侘寂』這把幸福的鑰匙來保持理智。我們知道這是健康和充電的唯一方法。」所以即使現代生活庸庸碌碌,即使我們害怕失敗,侘寂就是我們「重新開機」的方法。我不是歷盡風霜的可憐蟲,用咖啡和意志力苦撐的殭屍——我們都是自己打造的金繕傑作:我們的裂縫、疤痕都要鍍上金,讓眾人見證。

更多商周文章
罹癌你會繼續工作,還是辭職休養?從事金融業1年,就被工作壓力逼垮、罹患乳癌...26歲的他領悟的事
互相惦記、有事聯繫、沒事各忙自己...成年人最舒服的5種社交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