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愈努力愈迷茫,你是「失樂症」患者嗎?心理學博士「1招」解套

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群人:崇尚自由、不願意做安穩的工作、不喜歡規章制度⋯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追尋什麼。其實,自由是需要責任才能維持的,如果只追求前者而逃避後者,那人生也只是虛度而已。心理學博士陶思璇於《你只是太在意了!》一書中,整理自我療癒的練習之道,教你做回情緒的主人。以下為原書摘文:



獅子總想離開囚禁牠的籠子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崇尚自由、渴望毫無羈絆的生活,不願意做安穩的工作、不喜歡規章制度、條條框框的約束,「跳槽」及不斷地換工作是其常見行為特徵的一部分。有時候,甚至家庭也會成為他們的一種負擔。

他們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作單位之間輾轉流徙。如果你問他們原因,其實他們也不明瞭自己到底在追尋什麼,但是他們表示自己的信念只有一個,那就是自由。

C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員。他今年35歲了,換過的工作不計其數:他從事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每次找到新工作時總是熱情洋溢,但沒過幾天又興趣全無。這種自由隨性的狀態雖然看上去灑脫,卻讓C疲憊不堪。面對一個新工作,他總會從充滿期待快速滑落到心灰意冷,情緒就像坐上了雲霄飛車。

雖然有時候,他也會羨慕能一直在同個領域堅持奮鬥的人,但自己總是做不到。在他看來,每次離職的理由都非常正當和充分,「我很想踏實工作,只不過這份工作跟我想的不太一樣。




像C這樣,在工作與辭職之間不斷徘徊的人,真的是想追求自由嗎?這使我想起《唐.吉訶德》這個作品,其中有這樣一幕:一頭馬戲團的獅子總想離開囚禁牠的籠子。

有一天,馴養員一時疏忽,忘記上鎖,這頭獅子大喜過望,立即跑出籠子投奔自由的天地。然而,當這隻獅子站在籠子外面時,忽然覺得很迷茫、恐懼,自由讓牠不知所措。牠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自由做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在自由裡生活。最終,牠又轉身跑回籠子裡。

很多人嚮往自由,不是因為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而是以此當作逃避約束,畏懼責任的藉口。因為害怕來自家庭、社會、事業、成就等各方面的責任與壓力,討厭各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與規矩的約束,或厭倦一成不變、極少新鮮和刺激的普通生活,所以選擇了逃離,使得他們擁有漂泊不定的想法和行為。

他們會為了物質需求而去工作,也會為了工作這一極富責任性的束縛而離職。可是當擁有自由的時候,卻不知道要拿這些自由去做什麼。因為不知道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並沒有從自由中感受到快樂與輕鬆;相反地,這些自由帶給他們的往往是困惑與迷茫。

除此以外,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另外一群人:白天的時候,他們被眾人環繞,卻害怕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後,獨自面對自己的影子。他們拒絕面對孤獨時的恐懼,所以用無數繁雜卻又毫無意義的活動及人際關係,來填滿空餘時間。相對於承認自己是孤獨的人,他們更願意被別人想像成世界的中心。

然而,他們愈是這樣,孤獨的情緒就愈會如影隨形。時間久了,他們發現自己變得更加孤獨、空虛,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感受到快樂。否認且畏懼孤獨這種真實的情緒,只會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困境。



失樂症:失去滿足和快樂的能力

對於這兩種類型的人,如果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他們雖然每日與自己同在,但同時也畏懼面對自己。這兩類人患上了同一種心理疾病——「失樂症」(anhedonia)。

「失樂症」是一種心理病症,具體是指失去滿足和快樂的能力。很多人之所以會陷入這種心理困境,就是因為不肯面對真正的情緒,對身體發出的真正需求視而不見,才會與真正想要的東西漸行漸遠,永遠喪失享受滿足和快樂的體驗。

究其原因,上面兩類人的不幸都在於,他們沒有找到自己人生中真正的問題,歸因方式也出現問題,他們將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歸因到外界,結果導致更大的不快樂。

歸因理論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會對發生在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即認知整體在認知過程中,會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徵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未知的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係。

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不同的歸因方式,可能會直接影響人們對事件採取的行為方式和動機的強弱。

對於上面兩類失樂症症候群來說,正是由於他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對自我產生的種種情緒避而不見,才會在向外求樂的過程中,離真正的自己愈來愈遠,甚至愈努力愈迷茫。仔細想一想,那些讓我們避之不及的情緒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面對孤獨才能獲得幸福

事實上,一定程度的孤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當你面對孤獨並審視自己的時候,奇蹟往往由此發生。孤獨並不表示你被排斥或遺棄,而是你與自己同在。

一些有才華的人往往都會自憐自戀,即使他們的事業發展得很順利。他們的付出也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回報,但他們仍然會繼續自憐,常常會把自己想像成曲高和寡的獨奏者,心中也往往會期待著伯牙、子期的出現,這正是他們畏懼孤獨時,逃避畏懼的表現。

然而,誰也不能在失意、空虛的時候,隨意找個人來填補自己的時間,並以此來排遣孤獨。解決孤獨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面對、正視、認清它的客觀存在性。

孤獨不是過錯,害怕孤獨也不是過錯。責任真的這麼可怕嗎?事實上,如果你害怕責任,你將永遠不會對自己、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不論你得到了什麼,得到了多少,如果你逃避這種畏懼感,選擇否定、忽視它,那麼你將永遠無法擺脫它。

要知道,自由是需要責任才能維持的。如果只追求前者而逃避後者,快樂也會變成鏡花水月。這就是畏懼責任者最可悲的地方:氣喘吁吁地尋求快樂與自由,結果卻急匆匆地與自由和快樂擦肩而過。

說到底,快樂其實並不難,唯有解開我們與自我之間的誤會,重新構建起與之交流的通道,才能掃清障礙,收穫幸福。

(本文摘自/你只是太在意了!:玻璃心可能是大腦給的錯覺,心理師教你學會欣賞不完美的自己/好的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人生要且戰且走,還是砍掉重練?想成功先學「歸零法則」逼自己向前
我那麼努力生活⋯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試試「逐夢5招」不為別人活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人生愈努力愈迷茫,你是「失樂症」患者嗎?心理學博士「1招」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