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心不老!退休人生更樂活

阿公阿媽您快樂嗎?如果常常覺得鬱卒就要當心,可能是憂鬱症上身,也就是俗稱的老年憂鬱症,盛行率有百分之20,比例算高。

臨床發現患者的特點有社經地位低、身體狀況不好,這當中還包含失能,生活需要家人協助,還有搬家遷徙,喪偶導致交友圈改變,當心,老年憂鬱可能是失智的前兆。

因此,家人的陪伴很重要,要多傾聽關懷,鼓勵長輩們多參加社交活動、或走出家門當志工,都有助於增進人際交流,從人群的連結當中,找到歸屬感。

退休人士 馮丁福:「動態跟靜態的這樣子,增加生活樂趣。」

退休人士 程小姐:「可以修身養性。」

慈濟志工 羅美枝:「退休就走進我們的廚房。」

從日文課、素描、摺紙,到做志工,把生活過得充實,這些,是他們退休生活,快樂的秘方。

慈濟志工:「大家都談得來,所以在這邊大家都做得很快樂。」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鼓勵長者走出家門,活到老學到老!因為,不是每個長者都懂得安排生活,董氏基金會統計,近三分之一長者,退休後患有憂鬱症,71-80歲中,每10人就有1人需要協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葉雅馨:「情緒上的失落,就是跟他以前的工作有很大的反差,所以那個反差讓他,造成他很大的失落感,他就很容易陷入一些低潮,那低潮久了那個久,所謂久就是大概一個月左右。」

當長輩出現沒精神、容易焦慮、食欲不振的現象,常被當作身體不適,或是老化現象,但要注意,可能是憂鬱症找上門。

精神科醫師 陳永興:「影響你的食欲 影響你的睡眠,影響你的人際關係,你情緒低落了都不跟人家來往了,都不去參加社交活動了,這時候就是要去找個精神科醫師。」

幫助長者找回生活重心,防止退休後,產生的憂鬱情緒,專家提醒,提前做好規畫,是實現樂齡生活的妙招。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調整出差克服萬難 日職員如願連線入經藏
早安慈濟情│生態綠意人文 東大靜思堂接引好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