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變矮、腳骨軟 疑為骨鬆肌少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根據健保資料庫首度公布最新的統計, 1996∼ 2011年這 15年間確診 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有 185萬,其中有 4萬 5千多人同時罹患失智症,且多發生在罹患骨質疏鬆症之後。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骨鬆肌少症即骨質疏鬆及肌肉衰弱,常發生在年紀較長者,因骨骼、肌肉、和關節隨年齡增長,會產生骨質變得越來越不緻密,且肌肉量與肌力減少,關節軟骨退化等。
一名 70多歲婦女常腰痠背痛及膝關節疼痛,但都不以為意,覺得只是年紀大老化,吃止痛藥就好;但 10年前因為跌倒,造成她兩節脊椎發生骨折,行動不便,讓她一度憂鬱症上身,直到醫院檢查才發現不只有骨鬆,也伴隨肌少症狀,經骨鬆藥物治療及搭配運動後,骨密度、行動力漸漸改善。
陳芳萍指出,通常患者常會有駝背、脊椎或關節變形,以及身體無法自由向前彎,手腳無力使行動力受到限制等,且老人家肌力不佳讓平衡感不好,加上體力較差,容易一跌倒就骨折,特別是常發生的髖部部位,恐增加近 3成的死亡。
陳芳萍說,根據基隆長庚追蹤「髖關節骨折後生活品質變化」,收集 200名因骨質疏鬆造成髖關節骨折患者發現,病患接受適當醫療藥物治療,雖可改善髖部骨折帶來的身體疼痛,但仍影響心理健康。
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榮福提醒,骨鬆肌少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若女性 50歲以上或停經後、男性 65歲以上,出現「老縮水、牛步化、蒟蒻臂、腳骨軟」 4大徵兆,即身高縮水超過 3公分、走路緩慢如老牛拖車、手臂無力到無法擰乾毛巾、若蹲下後腳軟站不起等,應警覺可能為骨鬆與肌少症狀,及早就醫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