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譯者會消失嗎?AI劃下了品質低標,永遠有更高難度的市場等著人去發揮

文:郭令鈞

也許翻譯被AI取代早就不是新聞了,Transformer神經網路一開始就是為了翻譯而設計的(參考連結),GPT家族出現以前就有其他語言模型左右翻譯產業的發展。綜觀AI翻譯的品質只有進沒有退,人類譯者有因此消失嗎?

實際情況是,大型翻譯社引進語言模型、開發自家的機器翻譯系統,進案的稿件先經過機器翻譯,參差不齊的譯文再由人類譯者編輯。翻譯社因此得以快速、大量的產出一般性質的譯文,如企業願景、旅遊手冊、說明書等等。想必筆譯也變得廉價了吧?其實早在引進機器翻譯以前,一般性質的中英筆譯就因為譯者飽和而漸趨低價,造詣較高的譯者紛紛走向更精緻的翻譯市場。引進機器翻譯之後,翻譯社才進一步降低翻譯的時間成本。換句話說,人類譯者早已在低價競爭, AI只是把低報酬的工作給優化,也為人類譯者劃下品質低標(翻的不比機器好就請再回去練練)。

一般性質的翻譯是如此,那更精緻的翻譯呢?AI不是萬能,語言模型有些根本性的缺陷,讓機器翻譯難以應用在更進階的文類。首先是論文。論文的邏輯比語言重要太多,語言模型的致命傷就是並不真的理解知識,加上太過專業術語不會收錄在語料庫裡,如果使用機器翻譯,後續反而需要更多人為的事實查核與編輯,所以專門承接論文的翻譯社還是會依照領域配對具背景知識的譯者,以確保客戶的學術成果。

再者就是詩歌、小說、散文等等的文學作品,文學時常具有反溝通、反表達、反邏輯的特性。許多譯者得先揣摩好作者的心境,才能在譯文中重現原作的觀點與美學。曾經翻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二十一世紀生死課》、《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的譯者朱怡康受訪時表示,他習慣在翻譯之前上網觀摩作者影片以熟習作者的語調,他說「我常跟別人描述『進入書』的狀態就是『降乩』啦」。相較於人類譯者,機器翻譯容易被字面意義誤導而產出難以踹摩的譯文,所以出版界至今沒有採納機器進行書籍翻譯。

還有一種無法機器翻譯的類別是字幕。理由很簡單,字幕翻譯得看影片,語言模型做不到。另一個原因是,翻譯字幕會不時遇到外國人名、俚語、典故、笑梗,加上閱讀時間只有幾秒,如何讓觀眾秒懂非常挑戰譯者的翻譯策略,這也是目前機器無法攻克的高難度項目。

不適合機器翻譯的文類還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三個例子,而且討論範圍只限於英中與中英的筆譯,其他語言的機器翻譯品質我無從評論。今年一月,騰訊的研究員對ChatGPT還有市面上的翻譯AI(Google、DeepL、Tencent)進行多語言翻譯測試(英文、德文、羅馬尼雅文、中文),發現AI在訓練資源多的歐洲語言或是同語系內的翻譯表現較好,而訓練資源少或是不同語系的語言則表現較差,這結果不怎麼令人意外。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在台灣常見的語言組合上(中、日、韓、泰、越、印尼),機器翻譯的品質都不如中英/英中,而人類譯者也就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AI會取代其他文字工作嗎?

所有對語言AI的預測大抵不出三件事:一般性質的工作由AI接手、人類得以從事真正創新的工作、AI品質將成為入行門檻。同樣的事情已經早好幾年發生在翻譯產業,自從引進了機器翻譯流程,一般性質的翻譯產量增加,有能力的譯者更往高階的市場移動。現在輪到其他文字工作了,綜觀一般性質的文字內容最容易由AI輔助生成,比如說社群貼文、產品介紹、小型廣告、書摘等等。像大部分的社群貼文早在社群平台的紅海中搶奪讀者的注意力,用不著等到AI,小編們早已互相競爭。

最近幾年在英語世界還出現了各種付費的文案輔助AI,當然ChatGPT上線後,許多人更是直接用他寫貼文。如同機器翻譯,AI加速了貼文撰寫過程,解放了媒體編輯的寶貴時間,讓他們可以從事更有創意的企劃,許多你我拍案叫絕的圖文、迷因、神回覆都只能出自人類之手。

如果其他文字工作者擔心被AI衝擊的話,可以先看看翻譯界的過去式,再看看社群編輯的現在式,就可以知道整體文字工作的未來式。一般性質的文字將是AI的主舞台,旅遊手冊、社群貼文、產品介紹、小型廣告、書摘等等需要快速生產的文案,大概都會導入AI輔助。還有像是企業願景、結案報告、說明書等等沒人會看卻必要存在的文字,如果有AI撰寫不是很好嗎?(PM表示萬歲)

綜觀種種實例,「AI取代人類」比較像是「AI解放人類」,AI扛起了高競爭、低報酬的文字工作。原來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們並沒有失業,永遠有更進階、更高難度、更需要創意的市場等著人去發揮。想要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則要有比AI更高品質的想法,這並不難請不用擔心。用務實的眼光檢視,就會發現AI仍有不足之處,以寬廣的心態看待,就會看見AI輔助人類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
全球經濟面臨三座大山:15%低收入國家陷債務危機,為何較以往更棘手?
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恐將推進杭亭頓關於文明衝突的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