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臨床試驗發現樟芝可降低脂肪肝 登美國臨床期刊

光田綜合醫院偕同弘光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營養系,6年前開始進行「樟芝菌絲體於非酒精性脂肪肝輔助療法之人體臨床試驗」,研究結果指出,量產型液態發酵的樟芝菌絲體中一些特定指標成分,在服用後可以調整免疫反應、降低脂肪肝及發炎程度,這是國內首次研究發現,研究報告發表在這一期的《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第778期電子報報導,目前,全球每4個人就有一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41%。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是先從肝細胞累積脂肪的單純性脂肪肝開始,伴隨著發炎而形成肝細胞損傷的脂肪肝炎,進而發展為肝纖維化。約25%到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

弘光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自從2007年第一篇發表樟芝菌絲體功效以來,已陸續發表指出樟芝菌絲多醣體成分在小鼠動物試驗中,可以提升肝臟組織中抗氧化酵素活性,避免肝臟的急性發炎症狀,與中興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此多醣體成分,具有抑制肺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的功能,而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作的研究,則發現具有抑制良性攝護腺肥大的效果。

生科系喬長誠教授指出,樟芝國際發表期刊自1995年以來已接近500篇報告發表,只有4篇人體臨床研究報告,但是卻沒有相關脂肪肝疾病研究。過去研究脂肪肝也幾乎是動物、細胞上的實驗,沒有人體臨床試驗,因此,6年前開始和光田綜合醫院共同研究從事樟芝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輔助療法的人體臨床試驗。

喬長誠說,「臨床人體試驗耗時,所需經費又多,臨床受試者能配合長期執行到計畫結束的也不多。」人體試驗執行上難度高,且需要長時間進行,但是團隊一一克服,使用具有健字號許可證、尤其是獲得兩項護肝與降血壓功能健康食品認證的樟芝菌絲體膠囊,讓臨床受試者服用。

光田綜合醫院內科部部長柯萬盛表示,飲食西方化、民眾缺乏運動下`以及B型、C型肝病成功治療,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變成為目前主要的肝臟疾病。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治療仍局限在飲食營養控制與運動,沒有特殊治療方法,也還沒有核准有效的西藥能治療,因此使用樟芝菌絲體,以嚴謹的雙盲試驗設計方式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柯萬盛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試驗後,最後完成的受試者共計28位,試驗期間每天口服3顆膠囊(每粒420毫克的樟芝菌絲體),或420毫克的賦形劑作為安慰劑,樟芝菌絲體中已知含3種小分子化合物及1種多醣體大分子指標成分,在3個月後進行第一次的複檢,6個月後再進行複檢,研究期間,對受試者進行血液生化分析、免疫功能測定、炎性細胞因子測定和肝脂肪測試(FibroMax)。經過2次檢測,發現受試者可以調整免疫反應、降低脂肪肝及發炎程度,研究結果發表在這一期《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柯萬盛部長說,「這是國內首次研究發現,將有助於我國樟芝生技產業往國際市場發展及進一步的研究方向。」